087章 慈恩面圣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87章 慈恩面圣 (1 / 4)
        惠能没去北方,他的师兄神秀去了,神秀的徒孙拥立神秀为第六代祖师,于是禅宗有了南北二宗顿、渐之分。神秀在禅法上提倡渐悟,主张通过坐禅观心,除去妄念情欲,使自性达到明净。他在701年应诏入洛阳内道场法,接受供养。他曾为武则、中宗、睿宗的“三主国师”。神秀的弟子普寂、义福等都受到唐玄宗的敬信和优遇。南宗顿进法在慧能死后的20年间于江南处在停滞状态,以普寂为首的北宗渐进法却在嵩山洛阳一带十分盛校普寂自称七祖,在两京占据“法主”地位,先后被三位皇帝尊为法师,并受到朝廷官员的信奉,声势显赫。

        惠能的弟子神会认为慧能是继承弘忍的六祖,所传授的顿进法直承达摩至弘忍的禅法,而北宗“师承是旁。法门是渐。”不甘心南宗沉寂下去,便在滑台大云寺与站在北宗立场的崇远法师进行激烈辩论,自称“为下学道者辩其是非,为下学道者定其宗旨。”扩大南宗的影响,为南宗争正统地位。

        由于北宗势力连,神会一再受到迫害。752年,北宗信徒诬告神会聚众阴谋作乱,神会被政府贬逐出京,被展转放逐到荆州开元寺。

        就在神会被放逐外地之时,爆发了“安史之乱”。政府在平定叛乱的过程中,因军需粮草供应困难,便以卖官鬻爵和在各地设立戒坛度僧卖度牒的方法筹集资金。神会以其名望。。也被请出来主持度僧,为唐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作出贡献,受到朝廷嘉奖,唐肃宗诏入内道场供养,又派人为他在洛阳的荷泽寺建造禅室。

        “安史之乱”后,北宗迅速衰微,南宗开始盛行于大江南北。朝廷正式承认南宗为禅门正统,慧能为六祖,神会为七祖,为南宗迅速发展成为禅宗主流提供了最有利的条件。

        当然,神会的七祖是朝廷封的,禅宗内部是不承认的,惠能没有把衣钵传下去,所以根本不存在第七代祖师。后来禅宗“一花开五叶”,惠能之后禅宗分为5宗,都是从惠能这里传下来的。

        神秀的北宗在长安占据统治地位的时候。。北方的日本僧人把神秀的禅宗传入日本,所以日本的禅宗从本源来是不清净的,不是禅宗法脉。

        后世的那些写历史的网络大神绝大多数都是诋毁佛教的,因为在他们看来佛教是外国传来的,不是本土宗教,所以极力推崇道教。但是写网文又要装笔,神秀和惠能的这两首偈是装笔的利器,所以又恬不知耻地拿来用,非常搞笑。

        其实他们根本看不懂这两首偈。神秀的偈落在“颖上,身、心、菩提、明镜都是有,所以要勤拂拭;惠能的偈落在“空”上,什么都没樱有空其实都是不对的。如果没有前一首偈,惠能这首偈是有大问题的。

        那么顿、渐谁是谁非呢?其实《楞严经》有句话回答了这个问题,“理属顿悟,乘悟并销;事属渐修,因次第尽。”什么意思呢?就是道理、或者是佛性是属于顿悟的,就是你一下子明白的,也就是“知道”;但是事情是属于渐修的,属于“做到”。知道不一定能做到。比如你要建一架飞机,首先要从理上论证飞机能飞起来,这就是设计图纸,属于理上的;接下来按照图纸施工,这是属于事上的,要一步一步来。

        为什么禅宗有悟后迷呢?就是虽然他在理上悟到了,但是他八识心田的烦恼没有除去,要除烦恼必须在事上修,也就是行菩萨道,在社会上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在六度万行中慢慢把烦恼磨去,这也是为什么佛家总不是你度众生,而是众生度你,没有众生,你也成不了佛。

        没有烦恼就没有轮回,这是柏菩萨的境界。所以不要以为走出三界是很简单的事情,这是非常困难的。

        唐志不可能自恋地以为自己读了《六祖坛经》,就可以和庙里的和尚坐而论道。或者把唐三藏唬得不行不行的。古代称“三藏法师”的都不是一般人,《大藏经》里收集了佛家的经、律、论,只有全部精通才可成为三藏法师。

        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事可做。坐在大槐树下,唐志和姐姐聊,“阿姊,你咱们一起给慈恩寺捐建一座塔怎么样?”

        “你又打什么鬼主意?”元珍疑惑地看着自己的弟弟,现在她总算看明白了,这家伙是无利不起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