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36章 世纪之谜(一) (3 / 3)
《周易》的内涵“其小无内兮,其大无垠”,与小至生物遗传密码规律、人体疾病发生规律和大至天体运行的宇宙变化,竟在数千年后得到证实有相同之处。可以说,现代尖端技术都与古典的人八卦有联系,这就不能不使人感到神秘和震惊。
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发明与广泛应用,世界其他尖端科学亦籍以迅速拓深和发展。当代世界尖端科学,诸如混沌理论、一元数学理论、物元分析理论、天地生偶次序理论、全球地质构造吕德斯线理论、地球经络穴位理论、地球自然节律理论、自然同期可公度理论、生物全息理论、宇宙全息理论、生物64种遗传密码破译理论、人类基因工程理论等等,其中就有十三项的母体理论皆源于“八卦”原理。这不得不让人惊叹,说中国的《易经》博大精深,这个评语易经当之无愧。
很多人对于佛家有很深的误解,认为佛教是迷信,只是精神上的幻觉,是内心的感受,完全没有现实意义,也不符合理性和逻辑。即使是一些佛教徒也这样认为。
真实的情况是佛教是可以实证的。佛教讲的四禅八定,四果罗汉,菩萨的五十四圣位,都可以在修行中验证。另外,即使你不修行,佛经中的一些结论都是可以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出来。这也是佛家《因明学》的作用。比如心经说“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你看看《楞严经》,一个一个用严密的逻辑给你推理出来,一切都无。
很多人看《中论》,学《因明》,脑袋好像给人敲了一棍,懵圈了。很多我们认为想当然的,其实都是错的。比如说“如来”: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什么意思,就是万物没有来,也没有去。你从北京走到上海,其实根本没这回事,你根本没动。你要看到这里,不得懵圈?
僧肇写“物不迁论”说:“夫生死交谢。寒暑迭迁。有物流动。人之常情。余则谓之不然。”“夫人之所谓动者。以昔物不至今。故曰动而非静。(如朱颜在昔。今已老耄。以谓流光迁谢。故曰动而非静)我之所谓静者。亦以昔物不至今。故曰静而非动。(以我而观。朱颜自住在昔。未尝迁至于今。故曰静而非动)动而非静。以其不来。(人之以为迁流者。以少壮不来。故以为动)静而非动。以其不去。(我之所谓不迁者。以少壮在昔不来今。亦如老耄在今不至昔。故以为静)然则所造未尝异。所见未尝同。(同以昔物不来。而见有动静之不同)逆之所谓塞。顺之所谓通。(迷者以情逆理。故塞。悟者以理达事。故通)苟得其道。复何滞哉(若悟真常。有何相可滞哉)。”
为什么说万物没有变动呢?非常难以理解。比如你以前是个小鲜肉,现在是个老咸鱼。你说流光迁谢,所以动而非静,青葱岁月留在过去,再也找不回来了。
但是你仔细推敲:正因为青葱岁月留在过去,所以根本没有动啊!二十岁的小鲜肉,永远定格在二十岁,他不是你。你这条老咸鱼是小鲜肉吗?不是。如果回答是,你应该是原来的模样。就像看电影,我们看这个人从小到大在成长,其实他根本没变,只不过是前面一张胶片,现在一张胶片。你说现在的胶片和过去那张有关系吗?没有,这是两张独立的胶片。
从世间相的表面上看,似乎是沧海桑田,瞬息万变不久长的,但事物的本体实无坏灭,不过在这边坏了,到那边又生了,搬了一个场而已。
苏东坡先生在《前赤壁赋》中说:“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他假水和月说明万物的假相在变化而实体未尝变易。同时又进一步说明心情不豁达执假相的人看世间是沧海桑田,瞬息万变的;而开朗明智之士识得事物与众生一致的真体,就知道天地间的一切一切皆是长住不变的了。
我们学习运动论,矛盾论,认为万物世界都是在运动变化中,世界上没有不变的东西,我们人体也是一样,慢慢老去。释迦佛在《楞严经》开示:我们人身上有不灭的东西,那就是人的见闻觉知。比如你10岁的时候看恒河水,和你60岁时看恒河水没有不同,不会因为你老了你看到的恒河也老了,它是不变的,所以你死后你的见闻觉知也是不灭的。
六祖大师有一个公案:慧能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有幡被风吹动,因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慧能上前插口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个典故深刻地刻划出万物皆空无、一切唯心造的大乘佛教的根本教义。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