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011章 靡靡之音 (4 / 5)
随着一首首的词出来,四娘越看越不对味,词确实是好词,怎么全是这些无病呻吟、让人意志颓废的靡靡之音?她不知道宋词大多数都是这个调调,这和宋朝当时所处的大环境有关。
被后世文人津津乐道的魏晋风流和宋朝的士大夫都是外部环境压抑之后的产物。达摩祖师的师父般若多罗尊者跟他说:“东土有大乘气象,你要去度化他们。”所以就有了达摩祖师乘海船到东土来传法。那么东土的大乘气象是怎么来的呢?就是从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开始的。
为什么玄学在魏晋南北朝兴起呢?因为当时社会动乱,特别是五胡乱华后的南北朝时期,中原正宗的王朝被赶到江南,偏安一隅,无力北伐。统治阶层上到皇族显贵,下到士族阶层,整个知识精英都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所以都想逃避现实,躲到玄学里,崇尚自然,谈空论玄。
当时达官名士,多宗老庄。社会各阶层习《庄》之风蔚为大观。帝王、贵戚、大臣、武夫、儒生、文人、艺士、妇女无不能之。余风又流衍于北方。一直到了隋朝这股风气才被遏止。因为隋朝统一南北,正宗的汉朝文化重入中原,知识分子的心气又回来了。
玄学讲虚无,讲无为,无形中和佛家的性空合拍了。于是很多研究玄学的人开始接触大乘佛教经典,对释迦佛讲的性空极为推崇,佛教由是大行。
到了宋朝,士大夫们所遇到的情况和东晋士人差不多。宋朝一路北伐,到了燕云十六州就再也无能为力了,契丹国的强大让他们非常绝望。后来又加上西夏立国,军事上又是失败,后面的南宋就更不用说了。
所以两宋军民大多心中积有一团郁结之气,如岳武穆“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萧索寥落至极。而讥讽时势、一抒胸中块垒最不容易,借古讽今因此往往需要披上论史谈古的说理外衣。
两宋词人中,拥趸最多者,辛弃疾当仁不让。此人满腔家国情怀,撞上了不得意的际遇。因此,词作之中雄浑豪气平添一种郁结低回的气质。辛词的豪,更像是闷灶锅里头的豪气,“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下笔不可谓无胸襟,但读来总觉令人气结。
王国维评价辛词取一个“豪”字,好则好矣,了则未了,还有一层失意无奈未曾揭示。如果“春风得意马蹄轻,一日看尽长安花”,吃着火锅唱着歌,一路豪过来,恐辛词未必能获得如此广泛的青睐。正因为大部分人的不得意,它的孤独与寥落才能隽永悠扬,恰似“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这般摄人心魄。
在五代十国时期,北方的少数民族吸取了大量的中原文化,也接收了大量中原的锻造工艺,而且按照中原文明建立礼制,这个时候不能把他们看作是未开化的民族。公元10世纪,辽帝国是名副其实的东亚霸主。契丹人的疆域东濒日本海、西抵阿尔泰山,幅员万里。而在帝国的力量辐射范围内又建立起堪比中原政权的东亚封贡体系,高丽、北宋、回纥、西夏等国家都不得不向耶律皇帝输诚纳贡。
在对周边势力征服过程中,契丹人海纳百川,建立了一支战力碾压北宋、体系完备不输于唐朝的武装力量。弓骑兵、重骑兵、重装步弓手等等,各兵种俱全。和北宋一样,辽军的攻城器械是在唐朝的基础上发展出来,囊括了壕桥、云车、各种人力抛射机等必备的武器。哪怕是令宋粉坐地排卵的床*弩,辽军亦有装备,但两者之间的质量有如云泥之别。比起宋人的些粗制滥造,辽国生产的攻城器械质量上乘,称“锋锷铦利、俱披以铁”,辽国攻城武器相比北宋是丝毫不落后的。
后来的西夏和金国也是如此,西夏虽然国小力弱,但正好处于中国古代盛产良马的河套和西凉一带,这也使得宋朝始终缺乏战马,所以也打造出一支很强悍的重甲骑兵部队——铁鹞子。骑兵是西夏军队中的核心军种,其精锐铁骑号称“铁鹞子”,编制为3000人,这支军队人和马皆全身覆盖铠甲,而且是重甲,史称刺斫不入。
《宋史·兵志》记载:“(西夏)有平夏骑兵,谓之‘铁鹞子’者,百里而走,千里而期,最能倏往忽来,若电击云飞。每于平原驰骋之处遇敌,则多用铁鹞子以为冲冒奔突之兵”。
《宋史》的这段记载很扯淡,铁鹞子是重装骑兵,怎么能“倏往忽来,若电击云飞”?这也是文人治国的悲哀,他们根本不懂军事,也不追根究底,随着性子胡编乱造。
西夏的铁鹞子穿的盔甲的甲片是冷锻技术打造的。西夏铁矿多,铜矿少,所以西夏便主要开发铁矿,研究铁合金的铸造工艺。冷锻技术的出现,不同于以前的热锻加工,它使得铠甲更加坚硬,还变薄了,减轻了重量。在同等重量的铠甲中,它的防御力是最好的,在同样防御力的铠甲中,它是最轻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