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五章 伯母想在梁万利的铺子里卖香 (2 / 4)
于是,梁万利又经常上门,拿着尺子,拿着锯,丈量老宅的树木。父亲前段时间的那场大病,也是因为梁万利要砍老宅后院的香椿园子旁边的杨树,说是砍根杆子用,父亲就和梁万利吵了起来,也逢忙秋,赶在一起,父亲的老毛病就又犯了。
村里人都知道叔侄两人的矛盾,也知道他梁万利行个事那是恨不得眼睫毛上开飞机,鼻孔眼子里跑火车,一丝一毫都不愿吃亏的主。
奶奶是一九七六年农历七月十三走的,那天,家里来人多,客人都没凳子坐,母亲就让丹庆和丹欣去西邻孟春义家借几个凳子。赵月红听见了,就对母亲说,她家有,让丹庆和丹欣拿来坐就是。
梁万利是个木匠,成家后,做了不少吃饭坐的小凳子,庄户人家的家里吃饭坐木凳子的很少,都是坐那种用新鲜麦秸编成的蒲团,这丧事场合,蒲团不够用,院子里,这里摆个木墩,那边几块石头,都是座位。母亲想借几个凳子,放在堂屋里,给奶奶娘家的几位亲戚坐。虽然母亲不愿打发孩子去梁万利家借东西,但赵月红已经说了,不去梁万利家拿凳子,似乎说不过去。母亲就对兄妹俩说,去四爷爷家拿六个凳子吧。梁万利的家在西边,与丹云家隔了六户人家,大门口前面也是村子的东西大街,西墙外是村里的一条南北小路,把大湾小湾掐成水葫芦的三孔桥就在这条路上,出行便利,来往的人也多,梁万利便把南屋的小窗口换成了大窗口,自己做了个货架子,摆上烟酒糖茶,油盐酱醋,在窗口上面订一木板,上书“小卖部”,这买卖就算开张了。这是湾东村第一家小卖部,给村民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把梁万利抠门的名声散播开来。
租赁凳子,在大湾公社,他是第一家。
按理说,自己的亲三嫂没有了,亲戚坐他个凳子也不为过吧,也许是感觉自己的三哥多年已杳无音讯,平日里又常与三嫂砸牙拌嘴,因此,这个公事场合,本应该三天都在场,他却只是象征性的来打个逛,更多的时间是在家招呼他的铺子,只留她的婆娘马月红和两个姑娘在场。
梁万利的儿子梁增禄,二十八岁了,还没成家,原来跟着梁万利做木工,有次爷俩去山上砍槐树,梁增禄不小心把腿摔折了,便再也不愿和木头打交道了。刘三姐姐的肉食店里缺帮手,刘三便把梁增禄叫去做活。按常理,梁增禄也应该回来奔丧,毕竟是自己的亲三婶,可这次也没回来,大家揣摩着,梁增禄没回来,也是梁万利打的谱。兄妹两人来到梁万利家的小卖部,紧邻小卖部西墙是羊圈,一只老羊拱掉了羊龛子上的几块碎砖头,伸出头来,朝着走来的兄妹俩“咩咩”地叫着。梁万利不养猪,说猪还要吃粮食,而羊不吃粮食,光吃草就行。那梁万利戴了老花镜,正坐在柜台前扒拉帐本,看到两个孩子,问了一句:“买什么?”“不买东西,来拿六个凳子。”丹庆答道。“谁叫恁来拿的”。“是俺娘。”丹欣抢着说。“回去和恁娘说,一天一个一分钱”。梁万利一边去拿凳子,一边说。兄妹俩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啥意思。但凳子总是要拿的,这话也是要带到的。兄妹俩把凳子拿回家,放到堂屋,母亲和父亲招呼奶奶娘家的亲戚坐下,丹庆对母亲说,“娘,俺四爷爷说,一天一个一分钱。”母亲显然没回过神来,看了看跪在棺木旁边的父亲,本来奶奶去世,父亲的脸色就不当阳,这回更阴了。奶奶娘家的几位亲戚也开始窃窃私语,东邻杨大娘看着母亲说了句,恁这个四叔,眼皮薄成那虱皮子,眼睫毛都快抠枯空了,满眼里光看着钱了。
有这样的来往,梁万利注定没给母亲留个好印象。
这事发生在自己的家族,又是在个公事场合,伯母应该耳熟能详。可能也感觉她这位四叔不地道,但是能赚钱的欲望又强烈地拍打着她的心房。
伯母家里三个儿子一个女儿,还有一儿一女没成家,这一行一动就要花钱,再者,对伯母来说,制香是她在娘家就学会的手艺,而且,今年,大伯给伯母从五金店买了一台小型的手动出香机,大大提高了出香量,而今能挣钱,她是打心眼里愿意多卖。
伯母来问母亲,也是让母亲帮着拿个主意,这香是要不要在梁万利的铺子里卖。
因为老宅,梁万利和父亲母亲关系紧张,但与大伯一家并无瓜葛。
“嫂子,能赚个零花钱是好事,你和哥商量商量,或者你先少拿些去,先卖卖看看怎么样,就知道了。”母亲委婉的和伯母说。
“中,要是能换俩钱是极好,我先拿些去卖卖看,这两年也有来家里买的了。”
“恁妯娌俩剥开棒子了?”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