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三章 第七回 下江南
离开州胡岛,海水逐渐变黄,浑浊,楚浩把这片海域称为黄海,而唐人都叫它金海。
第一次经过这片海域,楚浩亲自掌舵,根据商队报给他的信息,船不能靠岸太近,因为有内河,尤其是黄河的冲击,海底形成大面积淤积,靠岸太近容易搁浅,这就是为什么楚浩要从东部的州胡岛直接到达长江入海口的原因。
五月风浪较小,他们需要在月底抵达,六月底离开,因为过了六月,风暴频繁,航行就很危险。
长江入海口,东布洲顾俊沙的一个岛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湿地,水草,芦苇,荷花和广袤平静的水面围着的沙洲。大批的鸟儿飞起、降落,在沙洲上安家,近处漫天飞舞的昆虫,让人睁不开眼睛,蝴蝶是唯一能辨认的品种。脚下的路都是沙土,踩上去还能冒出一汪水。
主岛上高大、葱郁的树木遮挡,不如这里的视野开阔。河道里往来的渔船,穿梭不息。岛上没有人居住,目及之处全是自然美景。
在岛上逗留两日,船队逆流而上,沿着长江一路南下,先到扬州,然后到洪州。
长江两岸,楚旷的画久负盛名,曾得到过滕王李元婴的赏识。
滕派碟画笔触生动巧妙,画面疏朗,笔法潇洒、飘逸,尽显雅趣。楚旷的画内容丰富,不拘形式,笔法俊逸;山水、花鸟、草虫都有涉猎,取法自然,酣畅淋漓。当年滕王想与楚旷见一面,楚旷因为逃犯身份,找借口推辞,后来滕王被调回京城,这件事才不了了之。
他们在苏州停留几日,由楚旷陪着到太湖、扬州、杭州、苏州游玩,又有楚旷的恩人彭老先生带着楚浩到各个绸布庄去介绍认识。
楚浩此次的目的主要是越窑青瓷,他在长安见过青瓷,胎骨薄,釉非常均匀,颜色清脆莹润,只是这种瓷器精品极少,价格高的离谱。这次他带了薛行山来,就是为了学习青瓷的工艺。
都说江南富庶,但是过了长江三角区,到了山阴、余姚、上虞和肖山,乡下闭塞,农人的生活很艰难,手工和商业落后。当地窑口并不多,瓷器质量也让人失望。
略有些规模的窑口,楚浩去过几个,成品瓷器要看多少都可以,工序是看不到的。楚浩先订货,再要求参观制胎和烧造窑口,即便窑主掩盖了具体的流程,薛行山大概也能学到一些改进的技巧。
青瓷表面细腻光滑,滋润似玉,呈半透明色,极富美感,这是一种特殊调配的釉料。而且青瓷的品类多,造型多,楚浩在邢州刚建立的瓷窑无法企及。就算楚旷和楚博能画出造型和装饰,制胎师傅做不出来,也不行。
顺江南运河到长江,从长江逆流而上到建康,从建康芜湖,芜湖到池州,终于到了彭蠡湖。长江沿途水路错综复杂,到处都是湖泽湿地。彭蠡湖,是水质极佳的淡水内海,湖中有座鄱阳山,当地人也叫这里鄱阳湖。
他们要寻找的是一个叫昌南镇(今景德镇)的地方,据说这里也有瓷窑。
当他们进入昌南镇,却只找到两座瓷窑,生产一种青白瓷,样子也很简单,在当地售卖而已。相对苏杭的精明,这里的窑主单纯的多,完全没有越窑窑主的狡猾,楚浩他们有幸能看到制胎的过程。
薛行山看中了当地的瓷土,那种土极为细腻,内部含有某种物质,烧出来的白中带青,有一种玉质的光泽。只是窑主火候上掌握不好,不能全部达到品质,偶尔能有一两件精品,犹如珍珠般珍贵。
只要水路通,由长江通海境况也容乐观,楚浩和薛行山商量着建坊的可能性。
楚浩也见到了江南的造纸,当地人采收一种可再生的树皮,晾干、浸泡、用石灰搅拌、蒸煮、打浆、抄纸……工序繁杂,工人辛劳。大量的石灰排到河里,杀死鱼和水草,所以当地居民痛恨造纸坊,造纸匠人只能搬到偏远的河流或者人烟稀少的山根下。贡纸要加蚕茧和疏棉,成本很高,并无可取之处。
楚浩一路采购茶叶、瓷器、丝绸和刺绣,不时能碰上胡商,也顺便接触认识,把辽东的纸张、瓷器、毛皮试着卖给他们。
这次他对江南大致有了了解,分化了各个行业给李林,让他按照行业派人来拓展贸易。江南冬季湿冷,可以销售的就是北方的毛皮和毛皮制品。内河和运河的关卡需要继续做功课,完全走通怎么也要一两年的时间。期间只能靠当地人把货物运出海,他们再用海船运到辽东、新罗和倭国。
经过了解,有些胡商并不走运河去洛阳再走陆路回西域,而是从长江入海口走海路回西域,这让楚浩想起几年前,通过许圉师的儿子许自然认识的胡商,当时跟他讲过海上也可以通西域。
楚浩还没有到过岭南,也没有去过南海,但他能想想那是一条遥远而充满挑战的路、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他对那个世界期待已久。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