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章 第二回 新思路 (3 / 4)
内地官路走多了,她也看到经济实力的重要性,官府士绅们瞧不起商人却也离不开商人,有钱意味着更多的自由,意味着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情。所以她尽一切可能帮助靺鞨的商贾做生意,有时甚至不惜抬出她公主的身份。
***
自秦汉以来,长安以西的商路逐渐成熟、完善,波斯人、粟特人、大食人、高昌人、于阗人等等都精于此道,而且西部高原、戈壁、沙漠、大山……重重阻隔,只能靠骆驼运输,所以楚浩在长安准备好货物,就地联系胡商做生意,极少派商队出行。
而洛阳以东,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百姓大多务农,商人割据一方,长途运输、贸易的人较少。楚浩喜欢车马、舟船运输,他开辟新思路、开发新产品,只与老派商人贸易,不跟他们重叠,以免造成冲突。
随着生意规模越来越大,影响也越大,即便东部商人的信息再不灵通,他的商队从两京到辽东来来回回从人家的地盘上过,当地的商人们也不能不警觉。但凡成了气候的商人,背后一定有政治支持,理顺、摘开这些关系,保障走通东西,着实要费些周折。
楚浩对第一次到涿州城看到的白瓷,一直耿耿于怀,找到当地烧白瓷的地方,问及技术的事情,每一个窑口的人都非常警惕,不愿意多说一句。他想要订制高质量的货物,窑口的工匠有自己的坚持,或者说温度不够,或者说挂浆有限制,具体限制在哪儿,楚浩搞不清楚。
有关温度,楚浩问了楚文和楚瀚,楚瀚说他研究过叔叔楚文烧陶器的窑,温度可以加上去,具体里面怎么摆放泥胎,需要叔叔指导。偏巧伤兵里面有个邢州人,说他在老家烧过瓷器。楚浩立刻把叔叔、楚瀚和这个叫彭行山的人集中起来,研究白瓷的烧造。
彭行山说他只熟悉老家的瓷土,在辽东看了几个地方,试过之后效果都不好。楚浩只好把他带回他的老家---邢州北三十里济渠附近,待彭行山选中一块地,买下来,建瓷窑,招收工人。楚文和楚瀚负责窑炉,彭行山负责找土、制胎,挂浆、沾釉面,楚博和楚旷负责设计造型。
这样一来二去花了不少时间,瓷窑终于烧出来第一拨瓷器,残次品很多,却有几件好的,比之涿州那些施白粉的货好上百倍,楚浩要求的光洁、满釉基本可以达到。
窑口再经过不断调整摆放位置、优化土质、精细加工、制胎逐步规整,出窑的瓷器也越来越理想。
楚瀚从烧瓷窑中学到了很多,研究冶炼技术,等瓷窑这边炉子形制确定,他便回山后郡继续研究琉璃去了。
瓷窑产销走上正轨,楚浩留下楚文帮他开设造纸坊,造纸坊选在渭水东岸。
楚文在山后郡反复研究造纸,一直失败就在于他造的纸吸水太强,墨一上去就掺开,而且太过柔软,不耐磨。后来加入捣碎的竹子和一种特殊草秆,情况才得到改善,而这种草秆只有山后郡有,到渭水,他尝试用麦秸秆代替。可麦秸秆容易发黄,晒出的纸张没有南方的洁白干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