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三章 你可以告诉我 (3 / 4)
为什么要达到宇宙那一层?是因为需要借助这股力量,落到实处
唐生对师傅投射了,穷是不幸,陋室褴褛是不幸,妙笔生花不入高堂雅殿是不幸
哈哈哈
身为看者,已入戏,也已分不清唐生是单纯求画画技艺的擢升、还是因着需要名师的光环来作为点缀?
其实师傅沐月的心从一开始做治疗便开始潜移默化影响了我的心,再漂亮的履历、再精干的过去,在师傅眼中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帮助我找到我是谁,我要做什么,我该怎么做,去走那条路。WHOWHATHOWWHERE
杨拓引诱唐生给道子落款,像极了“引诱者”这个角色。
吴道子给自己建了墓碑,生灭生灭
忍辱仙人,莫作是说
师傅断臂,希望唐生离欲。大爱。置诸死地而后生。
对自己没有慈悲心,对别人也不会有慈悲心
一代画圣的养鸡晚年
这并非是一个演绎中国历史上著名画圣吴道子传奇一生的电影,而是重点表现吴道子晚年的隐居生活,这段隐居生活又是无史可查的野史。正因为是野史,让编剧们有了可发挥的创作空间,来一段追捕,安排一个美女忘年交桥段。把喜闻乐见的悬疑看点对接上不求名利的老顽童式吴道子风格,不能说这让吴道子褪色了不少仙气,在时下主基调的商业氛围烘托之下,实属无奈之举。从而,让影片成为又一部随波逐流的作品也就再正常不过。
导演海涛极力使出超凡脱俗的招式,诗琴书画的场景配合着大量的中国民间器乐来调和氛围,在葡萄美酒夜光杯之下,别说还真有那么点诗情画意之感。与毫无文学创作桥段的《萧红》相比起来,多了几段作画的桥段,无奈,大师的真迹呈现的太少,只晃了几下简陋的门神观音了事,完全达不到大师级的风格样貌。最后片尾出现的是《八十七神仙图》吗?在观众们还未定睛细看之时,已经草草了事。
把《萧红》拍成浪迹江湖的女子一世,把《画圣》拍成老顽童养鸡,足可见当世的制作团队们心浮气躁的可以,胸无点墨到极限,在任何高雅中都能玩出三俗。本应该是大气的鸿篇巨制,就算达不到《孔子》那样的巨额投入,也不至于把一代画圣整成人模鬼样。重点要展现的传世之作不仅一副没见,本应淡化的勾心斗角却成为看点被反复提及。深刻不足画品不见,急功近利却被表现的淋漓尽致。
文学家不涉及文学作品,画家不表现经典画作,就算托尔斯泰的《最后一站》和海明威的《海明威与盖尔霍恩》,其中也多多少少有对大师成就的提及和片刻的演绎。难道我们的导演编剧们在投拍一部人物传记类型片,特别是历史名人时,真的可以连人物的平生事迹和经典作品都可以不去了解研究吗?那你们投拍名人的电影,是为了表现什么呢?只是为了向世人证明,大师们其实也都很三俗?然后,好为我们自己喜好三俗找到更多理所当然的理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