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7章 土邦小国 (1 / 3)
越过古缚娄国地界,来到南禺山,这山多石灰岩结构,《山海经,南山经》有云:“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辄入,夏乃出,冬则闭。”南禺山附近也曾出现过一个无君小国——阳禺国。大约在今清远北部地区。而秦朝则在此置洌江县。
翻过南禺山,又行进数日,来到郁水南,也就是如今的西江流域。郦道元《水经注》引《山海经》亦称:“离耳国、雕题国皆在郁水南。”这离耳国和雕题国分布在海南岛和高雷钦廉地区。古离耳国的人身穿树皮布制的衣服,喜带着大耳环,而古雕题国人则有面额文身的习惯,古籍有载:“点涅其面,画体为鳞采,即鲛人也。”
话说断发文身是百越之地的特点。越人善于种植水稻或习于水上生活,断发文身、喜用铜鼓、善用舟船、拔牙,处于江湖海滨,多以捕鱼为生,在谋生中祈求避免蛟龙侵害的一种做法。蛟龙当指鳄类。越人“常在水中,故断其发,文其身,以像龙子,故不见加害”,逐渐生发了对鳞虫类的图腾崇拜。
走了大半日,烈日炎炎,嗓子都要冒火了,士兵们看一种像椰子树一样的树,叶子长在顶部,花簇黄白,芳香四溢,果实为椭圆形,呈茂密的团簇状,于是争相爬上去摘果子解渴。
冉齐阻止道:“别白费力气了,这不是椰子树,是槟榔树。”
《山海经》载有“雕题国”又名“黑齿国”,早在先秦时代,越族人已有嚼食槟榔的习惯。因为食槟榔口染红,牙齿染黑,“黑齿国”就是嚼食槟榔的古越族之一。
“吃吃也无妨”入江说道:“在南方的暑湿瘴疠之地,食槟榔夏日能清凉解暑,冬天能驱冷御寒,同时它有止渴、除虫驱瘴、消食下水、提神健胃之功。”
“那这槟榔该如何食用?”黑胡子问道。
入江教那摘回槟榔的士兵,说道:“剖开表皮,连带内皮煮,煮熟其肉,就能把槟榔取出,煮熟后刺之,坚实像干枣,食之则香溢美味。”
绕了一大圈,倒也不是全无收获。士兵把从山川平地找到的青蒿都交到入江这里,入江标记好各种品种的青蒿产地,期待能从中招到疗效最好的青蒿。
黑胡子递上通关文书,进入桂林郡的地界,此地曾是古西呕国的地界。秦军初次进入岭南,曾遇到西呕人顽强抵抗,3年不敢解甲弛弩。虽然后来秦军“杀西呕君译吁宋”,但秦军统帅屠睢仍被西呕人袭杀,秦军“伏尸流血数十万”。直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才平定扬越,置南海、桂林和象郡3郡。可见西呕人有君有将,与秦军相持达6年之久。
从桂林郡出来,来到最后一站,即是进入象郡。这里的前身是古骆越国。《交州外域记》记载: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骆越国地主要是在交趾,即今天越南红河三角洲地区,但延伸到海南岛、广西南部和广东的西南部分地区。
据说,秦置县之前,这里就是盛产水稻的地方。只是对谷物的加工方式就比较原始。把小量谷物放在石盘上,用一根石磨棒在谷物上碾磨,脱壳后用播箕扬去谷壳。除了石磨盘,还有石舂臼,即把稻谷放在石臼里舂去谷壳,那时进行粮食加工只能一小撮一小撮地碾或舂,方法粗陋,生产水平极为低下。
秦置象郡以后,这里倒也开化了不少。尤其是中原人进入以后,杵臼舂的加工方法被采用,这种方法增大了粮食的加工量。臼和舂都是木器,把稻谷放入较大的木臼中,经多次翻舂使米与谷壳分离。为了寻找青蒿,一行人倒是特意避开官道,多行走于田间小路或者山间小道,目之所及,都是金黄的稻田。偶尔见到一些农户,妇人们数人一群在舂米,协力操作,动作和谐,如舞蹈一般,击打声有很强的节奏,声音远近皆闻,汇成美妙的乐章。
该乡邑的乡老游徼,听闻他们一行人是南海郡来的官人,倒也热情的设宴款待。
屋内架起“越式鼎”,鼎下火烧的很旺,鼎内米饭将熟,香气四溢。妇人们将吃的东西依次摆上桌,动物昆虫、海产贝类,薯芋粟豆,品种倒也丰富,一个女子提着提筒过来倒酒,冉齐看着觉得新鲜,仔细端详了一番,这提筒器身饰有古越族优美的图案,上部附对称的半环耳,奇特而精美,心里盘算着,文物啊,这都是文物啊!
转了大半个南越之地,总算功夫不负有心人,入江成功找到了他要的青蒿,回去埋头研究了几天,终于把那青蒿汁提炼出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