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四十八章:一字千金! (3 / 4)
“咦,这里还有铭文!”
王会长感受到腹内底有凹凸,翻起来一看,惊喜不已。
只见腹内底铸铭有三行共十四个字的铭文。
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指铸刻在青铜器物上的文字,与甲骨文同样为华夏古老的文字,是华夏文明的瑰宝。
金文从广义上来讲,属于书法字体中的篆书一类。
篆书是汉字古代书体之一,广义的篆体包括隶书以前的所有书体以及延属,如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六国古文、小篆、缪篆、叠篆等,狭义主要指"大篆"和"小篆"。
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也就是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
因为铭文不单单是判断青铜器年代的最重要标准,更是器物形制及纹饰方面的标准。
青铜器铭文在商周时期已经是一种很成熟的书法艺术,为历代研究书法的人们所重视,从史料学的角度来看,青铜器的铭文因为具有极其丰富而确凿可信的史料价值,而显得十分珍贵,古人往往将国家或宗族的大事铭刻其上,并且表现形式多样化。
青铜器铭文是华夏初期书籍形式之一,大约行用于商、周至西汉,是当时统治阶级贵族的专用品,青铜器种类很多,大体可分为礼器、乐器、兵器、食器及其它日用器具。
青铜器中的礼器也称为“吉金”,像各式各样大小不同的鼎,被贵族视为传家宝和国家权力的象征,所以也称为“重器”,当时的贵族凡有重要文件需要长期保存或有重大事件需要永久纪念,就铸造一件青铜器,把文件或事件用文字记录下来,铸刻在青铜器物上面。
因此在春秋战国时期,凡消灭一个国家,一定要“毁其宗庙,迁其重器”,以示权力的转移。
早期青铜器上面的文字比较简单,有的只记姓名,有的只记年月,后来文字逐渐增多,有的甚至成了专门的文件或事件的记载,如著名的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史啬盘等,都有较长的铭文,至于春秋末期郑国、晋国铸造的刑鼎,简直是古老的法典了。
青铜器本身有固定的用途,铸刻在上面的文字也只是档案性质的资料,尚不具备正规书籍的涵义与性质,但青铜器作为一种文字载体,传播了历史事件和古代知识,又起到一定的书籍作用,故历来的华夏书史研究者把青铜器铭文视为华夏书籍的初期形式之一。
也因为铭文记录着封建王朝的兴败衰亡,或使用者的身份权利和地位、当时一些文化、或者是想说的一些重要事件等等,因此有铭文的青铜器往往是天价,甚至还得按照铭文的字数来额外加价。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