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九十九章:不过手,不离眼 (3 / 6)
王泽等人是大为不解。
为什么陈松不直接把那太白尊从锦盒里拿出,而是让王会长拿出后再拿。
总感觉陈松和王会长两人像打哑谜似的,说的话让他们听得是云里雾里。
“这属于行话,我们玉界也有玉不过手,金不离目,这种做法。”
郭春笑着以玉行业引伸解释一番。
在玉行业里得规矩也不比古玩行业的少,这些规矩虽然没有成文成法,但是所有做玉器生意的人都在严格的遵守着这些规矩。
这些古老的规矩一直沿用到今天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玉器行业里,懂规矩意味着你是一个懂行的人,懂行的人挨宰的可能性就小很多了。
因为内行和外行是很容易区分,往往通过拿玉的手势就能看出,拿玉起来的手势需要给货主心里一种安定的感觉,拿起来不稳或者有可能一碰就掉的手势会让货主很担心,虽然货主看起来漫不经心,也不说什么,但实际已经被判定为水平不行,货主就不会给出行价,或者再想看别的货,也不愿意再拿出来,尤其是比较贵重的货品,所以很多人通过一些标准手势来表达自己的水平,能让交易更为顺利。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在华夏人的传统思维里,认为把一件东西亲自交到别人的手上,是一种尊重,但玉石属于易碎品,一旦在传递中跌落的话,往往无法界定究竟是哪一方的失误造成了跌落,如果金额较大的话赔偿责任往往无法分清,甚至因为赔偿的问题而伤了大家的感情。
有时候也是为了用来谨防一些利益熏心的商家,只能先君子后小人了,只要“玉不过手”,就能有效避免被人“碰瓷”。
古玩中的“不过手”的意思也是大致相同,因为古玩文玩的价值都很大,且很多都是易碎品,历经岁月,内部结构早已不稳定,只要稍微的一磕碰,那十有八九就悬了。
两个人或多人以上在场欣赏鉴赏的时候,一个人将手上的物件直接递给另一个人,假如刚好这件物品在传递的时候掉在地上,就说不清楚了,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一致,我以为你接住了,我就放手了,谁想你根本还没准备好,这样的情况到底是递的人没递好呢,还是接的人没接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