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九章:伯乐相马经 (1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九章:伯乐相马经 (1 / 7)
        陈松思考了很久,决定还是把这问题给回杨昊,于是对杨昊道:“当时大夫大致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周天子的庶子,在他的皇兄即位后被封为大夫,按等级划分是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另外一种是诸侯封的,如齐国田氏,晋国魏氏,赵氏,韩氏,也就是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三级。”

        刘一眼在一旁听得连连点头。

        因为布子是战国人,而这个时期还真的比较特殊,

        因为他所在的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新概念,叫士大夫,在此之前,士均排在大夫之后,但战国典籍中却表示等级序列仍用大夫士。

        《荀子?礼论》载:“大夫士有常宗。”

        《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天子亲率诸侯耕帝籍田,大夫士皆有功业。”

        大夫士与士大夫表面上看去只是前后颠倒了一下,实际上反映了一个重大的变化,那就是大夫士强调的是等级,而士大夫指的是阶层,它的特点是知识分子和官僚的混合体。

        这是随着官僚制度的兴起,士大显身手的结果。

        一些出身士的人,靠着自己的才能,平步青云,出现了一批布衣卿相,另一方面,战国时期的大夫与春秋时期也不大一样。

        春秋时期的大夫,大部分是靠宗亲分封而来的,并且是世袭的,而战国时期的大夫正演变为官僚体系中的一个职位和爵位,大夫中多数不再是靠宗亲分封,一般的也不再世袭,它们中的多数人都是由士升上来的,所以士大夫是当时社会情况在观念上的反映,这一概念在战国中叶以后才流行开来。

        分而言之,无论在春秋以前或战国,大夫都指有一定官职和爵位的人,社会地位比士高,但权利却不好说了。

        所以对于杨昊提出的这个问题,又没有确切的资料佐证,实在不好说他的官到底有多大。

        刘一眼忽然想到其中一个问题,对陈松问道:“为什么从战国开始,士常常冠在大夫之前呢?”

        “礼乐崩坏,制度缺失!”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