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节 防区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九节 防区 (1 / 2)
        蒋guo柱和梁化凤都希望达素赶紧离开江苏,作为地方官他们根本不想养这么一支不受他们控制的大军,不仅仅他们二人这么想,其他江南的官员同样不愿意头上有这么一个太上皇。既然马逢知已经放弃江南前往浙江了,他们就盼望达素赶快启程去浙江,等援军离开了江南,也就不需要南窘面再承担这支援军的粮饷了。

        与南窘面不同,浙江目前省城告急,倒是希望达素前去增援,在两边的合力劝说下,达素也很快下定决心,向北京奏报江南已经稳定,请求朝廷批准他前去增援杭州。

        达素的资历非常老,他和鳌拜一样都是皇太极的白甲近卫出身,在松锦大ZHAN时已经是皇太极的亲卫指挥官。在松锦大ZHAN中,达素也和鳌拜一样立下功勋,等清军入关时已经是一方ZHAN将。在清廷镇压姜镶叛乱的历次ZHAN役中,达素又屡次立下功劳,深得清廷信任赏识。离开北京前,达素已经是顺治yu林军的统领,得知郑成功威胁南京后,顺治一边准备亲征,一边就派出猛将达素立刻南下,希望他能力挽狂澜。

        在起草给清廷的奏章时,达素也有些犹豫,这几天梁化凤和蒋guo柱的劝说起到了很大的效果,让达素心中生出攻打金厦的念头来。虽然这十余年来郑成功在福建大小数十ZHAN,屡次以少胜多击败清军,但那些毕竟都是绿营。作为一个满洲人,达素相当看不起绿营的ZHAN斗力,认为明军就算能击败汉军,也绝对不会是满洲八旗的对手,甚至不需要动手,只要在ZHAN场上张开满洲将领的军旗,就能吓得明军望风而逃。

        有这种念头的并不止达素一个人,当chu尼堪就是这样认为,在衡阳之ZHAN中见到李定guo诈败就毫无提防地发起追击,被李定guo轻易消灭。从那以后,bao括达素在nei的满洲将领承认李定guo与众不同,但对其他明军将领的蔑视依旧。

        这次的镇江之ZHAN,郑成功歼灭了大批的满洲八旗,北京在大受震动之余,也开始对郑成功另眼相看,达素在离开北京南下后,也曾把郑成功当成值得尊重的对手。但随后的南京之ZHAN又改变了达素的看法,尤其是在他抵达南京,询问过一些参与南京之ZHAN的兵将后,就认定并非郑成功有本事,而是管效忠太过无能,竟然连一群毫无斗志的liu寇都打不过。

        达素并非没有野心,也希望获得更多的军功让自己更上一层楼,而环顾海nei,适合他施展的地方不多了:贵阳在吴三桂手中,平西王更视云南为他的领土,不会轻易允许旁人cha手——就算能达素也不想去,他并无兴趣替吴三桂做嫁衣;四川的邓名虽然名声鹊起,但是夔东还是太遥远了,达素也知道从下游佯攻三峡的难度极大,而且需要东南提供大量的船只和补给——这些南京一时间肯定凑不出来。

        “金门,厦门。”达素看着桌上的地图,口中喃喃自语着,自从萌发出移师福建的念头后,达素就要来了福建的地图,从上面看到金门和厦门这两座岛屿后,达素震惊于福建绿营的无能——十几年了,他们竟然连这么两个小破岛都攻不下,不但攻不下,更让郑成功有余力sao扰江南——这福建的地方文武到底要无能到什么地步才能把差事办得这么糟?

        郑成功发起的南京ZHAN役让清廷损失惨重,不但今年的东南赋税基本不用指望,更让沿海地区都受到威胁,就连北方的山东也不得不加强海防,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防备郑成功的突然袭击。如果达素能够一举捣毁郑成功的根据地,把从广东到山东这大片领土都从明军的威胁中解放出来的话,达素知道自己一定能够获得北京的高度赞赏;而且这十年来,地方上耗费无数钱财都无法解决郑成功这个麻烦,反倒让他越打越强,从最开始的一万多人发展到近二十万,要是达素能够把郑军一举剿灭,也绝对是近年来少有的赫赫武功。

        “关键是如何渡过大海。”达素沉yin着,虽然只询问了几个南京之ZHAN的参与者,但达素认为自己对郑成功的ZHAN斗力已经很了解了,近二十万大军一天就被几千苏松水师的水手打垮了,这ZHAN斗力完全是乌合之众的水平。达素认为唯一的麻烦就是登上金厦,一旦踩上了坚实的地面,达素觉得带着百十个亲卫都能杀散闽军,将郑成功生擒活捉。

        最后达素在奏章上特意提到了一个人,那就是从郑成功那里叛逃过来的黄梧,达素要清廷把这个人派到他军中:“黄梧也是闽人,曾经替郑逆驻守金厦,应该对当地水文很shu悉。”除了黄梧以外,其他郑军的叛徒达素也希望清廷能够尽可能多地给他派来,比如刚投奔清廷不久的施琅,有了这些人带LU,再加上福建的水师,达素觉得登上金厦的问题应该不大——只要登陆成功,就再也没有需要担心的了。

        ……

        钟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