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五章 礼物 (4 / 7)
崇祯九年,也就是明年,会有一个名叫陈启新的武举人上奏崇祯皇帝,指出大明王朝的几大病根。
第一就是重用文官,只讲究科举取士。昔日的贡生、举人现在没有上升前途。
第二就是言官误国,科道言官随便放炮,党同伐异,制造政争。
第三就是官绅太过有钱,建议朝廷“今何不幸而尽夺于中之缙绅乎?”。
陈启新如此、杨嗣昌也如此,他们的建议听起来都是很好的,但是行使起来就是另外一回事。
比如加税助饷。
崇祯八年,东林党卢象升认为现在财政缺口很大,既然无法节流,那就只能开源。加征的税收应该从富户手里出,凡纳税足够十两的富户要再增加百分之十的赋税。
东林党的户部尚书侯询则认为这钱应该从官员身上出。官绅们每纳税一两的加税二钱,等于是扩张了百分之二十。而富户之中纳税够五两的加税一钱,等于是扩张了百分之二。
然而崇祯皇帝并没有用这种刀砍在官员和地主身上的“东林党”建议,而是决定每一两银子的赋税,加征百分之十。
这种做法就叫做不接地气,因为小民们已经过不下去了,任何针对普通民众的普遍性加税更会加大这种痛苦。
凡事不能只看账面的数字,后世外国学者看到明清税率的时候,认为明清税率低的吓人,美国汉学家魏斐德不能理解为啥老百姓们会造反,一如他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因为“虚无地道德主义”坚决抗清一样。
然而在明末清初人张履祥的《补农书》,他作为一个小地主总结了自己平时的赋税压力。
各项加派、摊派加在一起占他经营收入百分之二十。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