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丛林血战(二)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87、丛林血战(二) (1 / 2)
        正文87、丛林血战(二)

        ()巴布亚半岛的斯坦利岭长满了茂密的热带雨林,整个山势陡峭崎岖,是世界上最为复杂和一直有着激烈的地壳运动的地形之一。在另一外时空,即使是到了二十一世纪,这里都没有任何公路穿过斯坦利岭通到莫尔兹比港。

        前方三十几公里的地方就是激烈的战场,虽然隔着重重的山岭,仍然能够听到前方传来隆隆的枪炮声,作为增援的第50丛林师却被阻在这片山岭的雨林中,举步艰难。

        韦成栋眯着眼,紧盯着眼前纵横交错的树蔓,尽量不去理会从手掌传来的钻心的疼痛。雨林中杂草长得足有两米多高,其间还间杂着带刺的藤蔓,作为187团的前卫连,7连的任务就是为全团在丛林中清出一条条道路。他咬着呀,奋力挥舞着手里的大砍刀,双手上的血泡早已经破裂,手套早已经被染的血淋淋的。

        即使是在三十多度的高温下,士兵们身上都得一直裹着严密的作战服,在这茂密的雨林中,有数不清各种各样的毒虫甚至是毒蛇==。茂密的丛林似乎永远不见尽头,韦成栋艰难地挥舞着砍刀,那些交错的藤蔓如同胶皮,在吸附着他的体力。头上的钢盔明不时地磕在鼻梁上,脖子上的毛巾似乎永远也擦不完头上的汗水。..

        他感到头昏脑胀,神经麻木,如同一台机械一样,咬着牙在努力坚持着。即使这样,团里那些一直“高高在上”的军官老爷们仍然不满。一个劲地在催促前卫部队加快速度。

        为了尽快到达指定地点,50师的官兵们就这样艰难地在长着茂密的热带雨林和山岭之间艰难地穿行着,一个个变得衣衫褴褛,身上也青一场、紫一块,早已经疲惫不堪,他们足足用了三天的时间,也穿越了这一段在地图上只有不到三十公里的直线路径。在接到原地休息的命令后,早就困乏不堪的士兵们在身下铺了块防水布后,随即躺下,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麦克阿瑟早就意识到整个新几内亚是澳洲防线的北部最重要的屏障。在共和军把美澳联军压缩至巴布亚半岛后。即一直强烈要求国内向澳洲增派援兵。在1942年季,克鲁格中将指挥的美军第6集团军(下辖美军第24、第32、第41师)抵达布里斯班,随后进驻到约克角半岛。

        在得到新的增援后,麦克阿瑟即开始制定在新几内亚的反击作战计划。与麦克阿瑟的判断相反。海军方面对于美澳联军能保住新几内亚一直持怀疑态度。尼米兹甚至明确表示他不想把太平洋舰队全部都捆绑在南太平洋战场。

        不过在麦克阿瑟的一再坚持下。最后罗斯福出面,最终美国陆军和海军达成一妥协计划,由麦克阿瑟在欧文?斯坦利岭进行一次反击。如果能够取得突破,海军方面将会支持其制定在的霍尼克提湾进行的登陆计划,否则,海军方面只能提供珊瑚海方面的护航。

        第50师师长夏国璋从莱城总部接受新的作战命令后乘火车赶到了位于布鲁洛的前线火车站,第50师的主力目前在位于车站东北的丛林之中。布鲁洛车站目前是前线部队最重要的补给站,共和军在这里建有两个野战机场,并配有一个高炮团负责这一地区的防空,以确保后勤物资有绝对安全。

        罗炳南大将交给第50师一个绝对称得上是艰巨的任务:从侧翼穿插到正在向瓦乌进攻的美27师和澳大利亚第12师侧后,切断这两个师的退路,将这两个师的敌人围困在瓦乌山区,迫使麦克阿瑟从约克角调遣增援部队。

        这是一个大的战略,而第50师的作战成败将会直接关系到整个战役的进程和走向。

        为了确保通讯的通畅,范国璋将指挥部设在了拥有大功率电台的布鲁洛,而不是按正常情况设在部队的后方。

        第十七集团军大部分官兵来自广西,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壮族或是京族官兵,比较适应丛林和山地作战。自从第50师改建为丛林步兵师之后,原隶属于第50师的第148装甲步兵团被调入第49师,而第49师的第147步兵团转归到第50师指挥。

        除了师属炮兵部队,第50师缺少坦克、装甲车、重型火炮等陆军重型装备,三个步兵团只装备了一些轻型火炮,论火力还不及一个普通的陆军装甲师的三分之一,但是这样的一些轻步兵师却在太平洋战场上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山高林密的热带岛屿上,这些轻步兵师要比一般的装甲师要机动灵活得多。

        根据总部的部署,陆军第二集团军和第十七集团军将会翻越斯坦利岭,向莫尔兹比港发动进攻,而海军陆战队第5师将会在戴克阿克兰湾登陆,由科科达向莫尔兹比港方向进军,另外海军陆战队第13师则在新不列颠岛南侧的阿维奥湾集结,作为战役的战略预备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