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满载而归 (3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41章 满载而归 (3 / 3)
        延绥军务隶属平西王祖大寿辖制,因关外边境连年征战,延绥守军大多调往甘肃雍凉陇西一带,驻守长城嘉峪关,抵御外掳。

        在延绥停留三日,详细了解灾情之后,信王众人不再逗留,转道南下西安;经过半月行程历经延安府,终于来到西安府城外。

        陕西西安府,为历朝帝王京都皇城,古称长安和镐京,四大古都之一,是华夏民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强汉时期丝绸之路起点;曾为华夏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达一千多年。

        先后有周、秦、汉、隋、唐等十三朝在此建都,经历历朝历代扩充修建,已然成为西北政治文化中心,地理位置优越,北临渭河、黄土高原,南邻秦岭山脉,东与渭南?洛南相接,西与眉县、太白接壤;

        汉高祖刘邦在西安称帝,建立大汉王朝,定都关中,取当地长安乡名“长安”,寓意“长治久安”。

        在秦都城咸阳宫基础上改长乐宫,建未央宫;丝绸之路开通后,长安成为大汉王朝文明中心,史称“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马可波罗游历于此,写到:“城甚壮丽,为京兆国之都会…此城工商繁盛,产丝多,居人以制种种金锦丝绢……凡人生必需之物,城中皆有,价值甚贱。”

        唐朝定都长安后,改隋大兴城为长安城,并进行了增修和扩建,在原外郭城东北龙首建大明宫;之后又不断修建城墙、城楼、兴庆宫等建筑,历时七十二年,布局规划整齐,东西严格对称,分宫城、皇城和外廓城三大部分。

        北宋时期,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宋太祖赵匡胤统一华夏后,曾有意迁都长安,最后放弃。

        元初,长安城的范围依然沿用,称长安为京兆府,元世祖三子忙哥安西王,镇守其地,建安西王府;遂改京兆府为安西路。

        直至大明建国,才相继形成了西安现有的格局,西安的名称源于大明;明洪武二年大将军徐达进兵奉元路,改奉元路为西安府。

        明太子朱标曾经西巡西安后,提议迁都西安,可惜回到南京之后病死,否则大明都城极有可能迁都西安。

        西安城易守难攻,固若金汤,城墙环绕呈合围长方形,墙高底宽,总长二十四里;东长乐门,西安定门,南永宁门,北安远门,城门四座,城门由箭楼和城楼组成。

        主体围绕防御作战思想,城墙厚度大于高度,稳固如山,墙顶之上可跑马车,也可用于士兵操练;有护城河、吊桥、闸楼、箭楼、正楼、角楼、敌楼、女儿墙、垛口等一系列军事防御设施。

        西安城墙是在太祖朱元璋,听取刘伯温的谏言“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思想政策的主导下,依据隋唐皇城的基础修建完善。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