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失控的物价和徐光启进宫 (1 / 3)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百姓的生存根本。如果没有粮食,所设的前提便没有任何的意义。
从泰昌元年的1620年,到崇祯元年的1628年,短短的8年时间里,米价由每石的0.638两涨到每石1.159两。米价涨幅高达百分之八十,足足涨了八成。(每石约153.5斤)
崇祯皇帝在登基之前,虽然贵为王爷,但是在生活上一直比较清苦,并不奢侈,甚至有些病态的节俭。这样的性格养成,一直伴随着崇祯皇帝成长起来,一直当上了皇帝。
所以对于农民的同情,和对于民间疾苦的了解,使得崇祯清楚的知道想要让农民的生活得到改善,粮食问题一定要得到解决。
位于京城近郊的一千亩菜地,是崇祯皇帝改革计划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极其变态的专注之下,通过大量的学习,以及崇祯向王振明极其谦虚的学习之中,崇祯活生生的把自己逼成了一个农学专家。
当官复原职的徐光启看到自己的皇帝,活得像一个农夫一般时,既感动又觉得无奈。这哪里是天子该做的事情,天子难道不是应该抓大局,而并非拘泥于这些小小的细节。
致力于在数学、天文、历法和水利方面研究的徐光启,他也没有见过崇祯皇帝那一千亩私有的菜地里的外来农作物。
崇祯皇帝与这位博学多识的老臣见面之时,徐光启已经快年逾古稀了,连路都不能走稳。自从天启五年隐退之后,徐光启便闭门不出,在家专心著书,用了二年多时间写完了《农政全书》的初稿。
已经步入迟暮之年的徐光启是十七世纪的大明王朝思想比较前列的人,在数学方面的造诣令他倍感孤独,因为他的论述和思想里面,在同时期里没有人能够理解。有人认为对于数学的研究毫无意义,唯有孔孟之道,古代圣人的智慧才是治国之道。
每日的往返,使得崇祯皇帝有些疲乏。但是这样的奔波却也让他的身体变得更加的有活力,不至于如天启帝那样羸弱。
徐光启的到来,令崇祯还是感觉到了一丝快慰,这位孜孜不倦为大明朝服务了几十年的老臣,到了隐退的年龄却不顾路途的遥远,从南方又回到了京城。
随着当值太监曹化淳那种太监独有的宣旨声过后,一位年迈的老者迈着蹒跚的步伐来到了东暖阁内。
此时一束落日余余晖洒向大地,折射出刺眼的光芒,一位老者虔诚而又恭顺的匍匐在东暖阁那有着二百多年历史的地砖上,发出了一声并不洪亮的声音:“老臣,徐光启拜见陛下,愿陛下洪福齐天!万岁!万岁!万万岁!”
那般的虔诚和安稳,令崇祯一时有些不知所措,他从未见过这么老的大臣,胡须都已经斑白,他的脸上布满皱纹。他的脸就像是自己平日里因为生气而揉成团的奏章。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