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百三十九章 紧急事件 (1 / 3)
从先秦时代开始,关的食盐来源都来自奉先县的东卤池,经过了一千多年大规模的开采煮盐,东卤池的盐业资源已渐渐枯竭。
现在的产量只有隋末唐初时的十分之一,其实在过去的几十年内,关一般使用来自东方的海盐,东卤池基本停产了,由于现在的产盐量还是略有不足,郭宋便决定,再用东卤池来救救急。
陪同郭宋来东卤池视察的,是主管户部的右司马张谦逸、户部司郎李延贵以及盐铁署令谢怀恩,还有奉先县的县令和县丞等等一班官员。
东卤池占地数千亩,波光粼粼,岸边芦苇丛生,水鸟众多,郭宋有些怪问道“既然叫做卤池,那应该是盐水湖才对,怎么还水生植物和鸟类?”
奉先县县令赵钧躬身道“启禀殿下,东卤池的盐水已经被多次煮过,现在含盐量已经不高,可以生存一些植物和水鸟了。”
郭宋眉头一皱,“既然如此,那东卤池不废了吗?还有什么利用价值?”
旁边盐铁署令谢怀恩道“殿下有所不知,东卤池的水早淡了,现在产盐主要是井盐,打一口井下去,会遇到盐层,然后灌入池水,等井水变成盐度很高的卤水后,再抽出来煮盐。”
“那这样的话,一斗盐的本钱是多少?”
“不多,一斗盐的本钱最多二十。”
“有那么低吗?”郭宋有些不信。
旁边李延贵解释道“殿下,开采盐的本钱确实不高,关键是运费,像我们从西海盐湖开采食盐,每斗的本钱不过几钱,但运到长安,本钱增加到三十了,盐州的盐也是运费贵,运到长安每斗本钱是二十,奉先这边运费低,但开采稍微麻烦,还要打井、煮盐,只是运输便宜,但由于开采煮盐稍贵,最后本钱和盐州一样,每斗二十左右。”
“这样说起来,蒲州盐的本钱应该是最低的。”
张谦逸点点头,“殿下说得很对,蒲州运到长安,最后每斗盐的本钱在十五左右,所以大家才对开采蒲州盐池那么积极,毕竟有利可图,每斗盐我们能赚十五钱。”
目前每斗盐的卖价是一百三十,其一百是军俸,雷打不动,那么参事堂要想赚钱,只能在三十钱做章,开发奉先县的东卤池较麻烦,成本稍高,而蒲州盐池的成本低,利润大,所以参事堂更倾向于开采蒲州的食盐。
众人来到一口盐井前,井很大,里面灌满了湖水,谢怀恩介绍道“盐井灌满水后要等半年到一年,盐的浓度饱和后才开始取水煮盐,目前我们都是在取一年前的井水制盐。”
“这边有多少口盐井?每天产量多少?”郭宋连续问道。
“回禀殿下,老井大约有六百口,我们又新打了七百余口井,现在开采的都是老井,每天产盐一千石左右,等到老井采完,新井差不多也好了,然后开始采新井,老井注水,周而复始,这样产量可以维持在每天一千到一千两百石左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