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七章、茶楼擂争(36) (3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百七十七章、茶楼擂争(36) (3 / 3)
        人格倾向若按心理过程来源产生过程不同可分为志向与志趣两种,在个体信仰世界观等理性观念基础上形成的人格倾向称为志向,而在个体嗜好与趣味等感性基础上形成的人格倾向称为志趣。

        人格倾向是个体判断事物善恶、美丑、好坏的根本标准。

        人格倾向若按由人类整体性到个性化演化的区别,又可分为人性、人格特质和性格素养三个层次。

        2、先天的人性

        人性就日常用语上有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是指人的本质心理属性,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那一部分属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相区别的属性。

        广义上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其中包括人与其它动物所共有的那部分心理属性。这里所述人性就是指人普遍所具有的心理属性。

        人性由于是人所共有甚至能与动物所共有的属性,那么这种属性也就不可能是后天的结果,只能是人类天性,属于无条件反射。

        人性按个体与社会的互动性可分为自我类人性与社会类人性两部分。

        自我类人性是指与个体需求相关的人类共有的个人意向,包括相应的好奇心、食欲、解暑去寒的欲望、情爱的追求等;社会类人性则是指个体在与他(她)人乃至各社会群体间互动中相关的人类共有的社会意向,包括相应的同情心与正义感等。

        从自我类人性的自我控制角度来讲,自我类人性则主要体现为人类以趋利避害的天性为核心的各种本能。

        主要表现在于个体在相应社会群体内对自由或权势的追求,人类趋利避害的天性,是个体欲望需求与自我潜能这两方面推动力量相结合的结果。

        社会类人性从自我控制角度来讲,是指人在处理社会关系中与生具有的以真、善、美为标准的心理本能。

        社会类人性是人之所以会形成社会道德的潜质与根本。

        孟子认为人有四善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些也都是人类原始的社会本能。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