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漫说围棋(1) (3 / 3)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章、漫说围棋(1) (3 / 3)
        中国围棋之制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重要变化,主要是在于局道的增多。

        魏晋前后,是第一次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

        魏邯郸淳的《艺经》上说,魏晋及其以前的“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

        这与前面所介绍的河北望都发现的东汉围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

        但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棋经》却载明当时的围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表明这时已流行19道的围棋了。

        这与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当时的围棋已初步具备现围棋定制。

        由于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上层统治者也无不雅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

        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南史·柳恽传》载:“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见棋类活动之普遍。日本围棋分为“九段“即源于此。

        由19道棋盘代替了过去的17道棋盘,从此19道棋盘成为主流。

        而随着隋帝国对外的政策,高句丽、新罗、百济把围棋带到了朝鲜半岛,遣隋使把围棋带到了日本国。

        明清两代,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现之一,就是流派纷起。

        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三个著名的围棋流派:一是以鲍一中(永嘉人)为冠,李冲、周源、徐希圣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为冠,汪曙、方子谦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颜伦、李釜(北京人)为冠的京师派。

        这三派风格各异,布局攻守侧重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

        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

        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得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