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九十九章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求订阅!) (4 / 6)
但话本所描写的落笔而成一字不动的情况毕竟是少数。当然李白这类天赋异禀的诗人除外。其他比如说李贺,就是每日骑驴采风,随手记下只言片语,回到家之后整理成诗。再比如“推敲”之典故。
若不是因为前世看过许多的诗词歌赋,于唐逸而言这科考第二关也是非常困难的,创作技巧方面,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古人作诗与今人写古体难度也不同。
古人熟悉音韵格律,身处特定的语言环境,作诗难度自然不大,信手拈来也不足为怪。像唐逸这样的现代人,想要填词的话就需要学习很多很多东西,具备相当的古代文学功底才行。
至于唐逸为何不立马动笔,主要是因为案上那位考官,从刚才开始便一直盯着他,虽然他自认为很隐秘,但唐逸很早就察觉到了,为了避免不必要的生事,唐逸决定先假装在思考。
然后,他翻开卷面看向第一道题目。
《望终南余雪》
终南山是横跨许等城池的一座著名山脉,望着它上面的余雪,写出一首诗来,想像的余地非常大。
第一道题目没有任何的要求,任凭考生自由发挥。如此看来,这考试的题目还是由易到难进行分布。
所谓自由发挥,就是可以是五言律诗,也可以是七言绝句,但都必须是附和题意才行。
唐逸试着在脑海中想起有关《望终南余雪》的类似诗词,立马有几句诗词出现在脑海中,其中一首却是立马吸引了唐逸的注意,因为这也是一首应试诗!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是唐朝诗人祖咏写的一首应试诗,通过山与阳光的向背表现了各处不同的景象,又联想到山头的积雪消融后,丛林明亮,低处的城中反会增寒;诗人不仅仅写遥望终南山积雪的名利景象,还由此兴发了“不知多少寒士受冻”感慨,真是咏物寄情,意在言外,清新明朗,朴实俏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