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百八十八章:箱箱豆腐 (6 / 7)
由于当时社会的黑暗,想要做点儿生意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庆和聚的赊账总也收不回来,店铺濒临倒闭。
这此时,当初的绸缎庄大掌柜再三邀请他去京城,犹豫再三之后,经过了一番认真考虑,张登科又回到了京城,并将做“豆腐箱”的手艺带了过去。
从这之后,京城里部分商贾的宴席中出现了“博山豆腐箱”,渐渐的一些官僚的家宴上也时常见到“博山豆腐箱”这道菜。
博山的三大支柱性产业发展得很快,与京城的往来也是越来越多,博山豆腐箱这道菜自然被博山的商贾所熟知和追捧了起来。
于是这道菜又传回了博山,成为饭馆、酒家的招牌菜。
到了民国初年的时候,作为博山豆腐箱发源地的山头,有个“同心居”饭馆,掌柜的叫李同心,因为烹调技艺超群,被人称为“天师傅”。
他根据“豆腐箱”的作法,将其外形的“箱式”改为“塔式”,并将博山豆腐箱更名为“水漫金山寺”,使这道菜又赋新意。
“水漫金山寺”一共由四层小箱累成,上小下大,呈塔状,上菜时,在盘子的周围洒上适量的上好白酒,点燃后,关闭灯火,颇有烟雾水中金塔时隐时现之感。
后来,在博山的宴席上,只要这道菜整个外形呈箱形的就叫它“博山豆腐箱”、“金箱”或“开箱取宝”
而外形是“塔状”的都叫它“水漫金山寺”传至今天。
据说当年乾隆爷南巡的时候,有一次来到了博山,在用膳的时候,当地就上了一道叫做豆腐箱的菜式,乾隆爷品尝了之后赞不绝口。
而这道菜据说也是上过国宴的,很多外国友人都很喜欢,对它非常感兴趣。
但是它是如何传入川菜,并且经过一番改良的那就无从考究了,不过两者做法上面大致相同,只是味道和味型上面颇有不同。”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