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彭山之役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七章 彭山之役 (1 / 4)
        古夏出生不过月余,大梁边境突传战事:一直盘桓于梁国西部的游牧一族党项突起异动,聚集上万人马大举侵袭大梁边境重镇益州,旬月之内接连攻占益州治下多地郡县,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益州境内连同周边潼州、泸州等地百姓望风而逃,上千亩良田荒弃,诸地流寇亦乘机兴风作浪,大梁西境瞬时陷入危局。

        时年梁国战事主要发生于北面与西面:北面毗邻魏国;早年魏国强盛一时,一直对大梁虎视眈眈;但随之不久魏国便陷落于柔然、契丹、吐谷浑等少数民族与大梁的东西南北四面围合当中,同时其国内权柄争斗不休。最终强盛的魏国一分为二。分称东魏、西魏。

        迫于自身实力大减,亦要时刻提防各边境游牧民族的侵袭,东、西两魏分别与梁国签订了止战协议,约定互不侵扰。三国本互为掎角之势且国力大致相当,任一方便不敢轻举妄动,恐引另两方结盟而合力攻己,如此数年间总算是相安无事;

        北面休战,西面却一直是战事连绵。彼时与大梁西侧国境相接的,主要是吐谷浑与党项。

        吐谷浑亦称吐浑,本为辽东鲜卑慕容氏分支,西晋末年迁移至今青海、甘肃南部一带。。统一了当地的羌、氐部落,后逐渐拓展而强盛,初具国家形态;其族人大都信奉佛教,说吐谷浑语。吐谷浑与大梁之间偶有战事争斗,但皆为小规模的冲突,双方大抵上保持相对克制和睦的关系,两国百姓亦常年于边境县乡互通贸易,交易马匹、铁器、丝绸、香料等。

        而西面的另一支接壤之邻党项族,则大为不同。

        党项为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西羌族一支,主要活动于今青海东、甘肃东、陕西北一带,族人操党项语,信佛教,俗秃发。据《隋书·党项传》记载:“党项每姓别为部落,大者五千余骑,小者千余骑。俗尚武力,无法令。。各为生业,有战阵则相屯聚,无徭赋,不相往来。牧养牦牛、羊、猪以供食,不知稼墙。”

        党项人尚武勇猛,后世显赫一时的党项八部便发源于此时。

        游牧民族,好弓马,善骑射,往来疾风。彼时党项人时常侵掠大梁边塞郡县,人数多则上千,少则数百;他们成群结队如蝗虫一般,往往是攻下一个郡县,便掠走当地所有的钱财、牲畜,而后飞驰而去,不作片刻停留。梁国每次接到边镇急报,领兵赶到时,党项人早已远去无踪。像今岁这般党项人聚集起上万之众攻城掠地的情形确是十分罕见。

        古震身为大梁柱国大将军,统兵抗击异族,收复失地,责无旁贷。辞别夫人甄氏与襁褓中的幼子,不日便亲率大军开赴益州。

        当梁国大军赶到益州境内时,益州十一郡已失其六,仅余治所成都郡及后方江阳郡、遂宁郡、巴郡与涪陵郡。路途所见皆是百姓流离,十室九空,一片萧敝。党项人闻梁国数万大军已赶到驰援,也知晓利害。一改此前攻城掠地的战术,又复用往日侵掠游袭的路数,弃了益州转而攻入相邻的潼州境内,梁军只得折转奔援潼州。

        党项大军皆为游骑,一昼夜可疾驰三百里;梁军多步卒,便是骑兵所乘的南马,脚力也远不及党项人所乘骑的西夏马,是故当梁军匆匆赶到潼州时,党项人又遁走攻袭其他州郡去了。

        如此这般折腾,战事便拖延了下来。党项沿潼州、益州一线反复侵袭滋扰,梁军分兵驻扎,夯守以待;双方均在寻伺战机,力求一战而重创对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