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道德标杆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十四章 道德标杆 (2 / 4)
        “现在正是国难当头,国家不仅缺人种粮食,多年战争更是缺钱,若是我因为解决人口问题而让国家损失金钱,非是义举,国家有难,我有钱时就该出钱”。

        当时郑路的行为受到很多人赞赏,官府也特意表彰了他。。并且有意举荐郑路为官,但是郑路依然拒绝,并且倡导亲戚朋友像他一样共赴国难,散尽家财后郑路和妻儿种田为生,清贫度日。

        听着苏教谕高度肯定郑路的行为,认为国家中像郑路这样的人多了才能国泰民安,认为郑路虽然是商人,却具备了高贵的品德。

        刘员外在下面听得尴尬的要命,这不是《子凡四训》的异界版么?只是子贡变成了郑路,子贡有一个孔圣人批评纠正了错误,郑路却是一条路走到黑,终于把一家人从小康生活拉到贫困,还给世人留下了一个微妙的道德观。

        果然“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世界就是少了一个想孔夫子这样旷古绝今的人才,所以郑路才会被世人称赞,还一赞几百年。

        “好了,你们从郑路的行为中领略到了什么,里面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现在,拿出纸笔,写一篇文章,若是文章优秀,将有机会收集到新一期的《象山集注》中”苏教谕鼓励说道。刘员外有些犹豫,要说几百年都没有人对郑路的行为质疑,他是不信的,但是别人都选择沉默了,别人都认为“众人”总是比“个人”看的清楚,所以把“个人”的“偏见”深埋心底。

        但是他刘员外有没有必要当这个出头鸟呢?

        “众人皆醉我独醒”当然好,但是“独醒”就标志着与众不同,会被别人排斥为“异类”。

        哥白尼“个人”的“日心说”冲击“众人”的“地心说”,所以在当时他成为了“异类”,身受“火刑”。

        虽然刘员外这次的事没有那么严重,但是受到一些顽固分子“千夫所指”,甚至一些竖子破口大骂也是有可能的。

        就在刘员外有些退缩时,突然想到,他不是“个人认为”,他的身后站着孔圣人,站着整个世界。

        他是来学习的,放弃了声色犬马的生活千里迢迢辛苦的赶来这里“随波逐流”?

        不!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