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9章:后记之盐韵古今 (1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79章:后记之盐韵古今 (1 / 7)
        凡滇、蜀两省,远离海滨,舟车艰通,形势高上,其咸脉即韫藏地中。凡蜀中石山去河不远者,多可造井取盐。——《天工开物?井盐》

        大约在两亿年前的三叠系,自贡地区正处于由海而陆的转换时期,此时,大量的盐卤、岩盐、天然气被理藏于此,形成了四川盆地三叠系岩盐与卤水矿床的典型代表地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沉淀,便造就了自贡“千年盐都”与“恐龙之乡”的美名。

        位于自贡市富顺县的富世盐井,被认为是自贡历史上的第一口盐井,它的出现,开启了自贡盐业的第一篇章。

        这口盐井的发现者是一位叫梅泽的獠族人,据宋代王象之在《舆地纪胜》中记载:“因猎,见石上有泉,饮之而咸,遂凿石三百尺,盐泉涌出,煎之成盐”。

        于是,东汉章帝年间(公元76-88年),人们在梅泽发盐泉地方,今富顺县城关镇,开凿了这口盐井——富世盐井。

        到了南北朝时期,富世盐井在蜀中已然闻名遐迩,以产量高、盐质好而富甲一方,并促使政府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以“富世盐井”为中心设置了“富世县

        ”,这是四川省内第一个因盐设置的县。(注:此处的富世县与文中的富顺县有一定的出入)

        隋唐时期,“富世盐井”曾创下日产六千一百多公斤的纪录,而它的赋税竟占到蜀内盐井年税总额的两成有余。

        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为避唐太宗李世民之“世”讳,改“富世县”为“富义县”,“富世盐井”亦被改名为“富义盐井”。到了宋代,又改为“富顺县”。明正德末至嘉靖初年,随着盐卤资源的枯竭,这口连续生产超过千年的古盐井最终废弃。

        富顺因盐而兴、因盐成镇、因盐设县,因盐而孕育出了四川第三大城市——自贡市。

        1939年,因盐业发展的需要,富顺划出自流井等周边,荣县划出贡井及周边,各取首字成名而立自贡市,建市仅有八十年,而自贡“千年盐都”之“千年”二字,则是自富世盐井开始。

        随着盐业的发展,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年),四川盐井的开凿迎来了一次革命性的发展,那便是靠着四川劳动人民的智慧,发明了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

        凿出了数以千计的卓筒井,使钻井技术从人工挖掘发展为机械钻井,即绳索冲击式(顿钻)凿井技术,可将盐井开凿至地下很深处。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