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84章:茅台杞酱酒 (4 / 8)
史舞台。
此条水上盐道,亦被称为川盐入黔黄金水道,由东汉至清乾隆初年,又被定名为仁岸盐道。
《清史稿·志九十八》载:“初,川盐以滇、黔为边岸。而黔岸又分四路:由永宁往曰永岸,由合江往抵黔之仁怀曰仁岸,由涪陵往曰涪岸,由綦江往曰綦岸。”
仁岸起于合江城(东汉符节县),止于贵州仁怀县的茅台村(东汉平夷县),将川盐由仁怀转运至贵州腹地。仁岸盐道因得长江与赤水(东汉名为鳛水)河之利,运力与运量皆位居川盐出川盐道之首,被称成“川盐入黔第一道”。光绪四年(1878),于合江城设置仁岸官运分局,管理仁岸盐政。
正事交代完毕后,刘衍亦算是松了口气,随后,便一改之前的正颜厉色,扬了扬唇,笑眸看向郡太守,说道:“据闻,此处有村名茅台,以酿酒闻名,而当年让那位前朝大臣唐蒙改道的杞酱酒,正是发源于此地。”
“回王爷,平夷县确有此村,其具体的位置
与详情,还请平夷县文县长向王爷细细道来。”
拱手垂首后,郡太守便请出了平夷县的文县长。
“文县长,此村真如传言那般,能酿出益州最好的杞酱酒?”刘衍看向文县长,笑着问道。
“回王爷,绝无虚言。”
文县长说道:“茅台村坐落于鳛水河峡谷东岸南北走向的河谷斜坡上,靠着三面环山的地理优势,形成了冬暖、夏热、少雨的独特天气,这便为酿酒提供了独特的水、土、植物等有利条件。”
“还是那句话,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造就一方特色。”
刘衍笑了笑,问道:“文县长,可否带我们去茅台村瞧瞧?”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