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太平门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 太平门 (1 / 2)
        秋天的午后显得格外晴朗,太阳非常温和的给大地输送着能量。米大爷半躺在安乐椅上,边享受着阳光的温暖边给坐在旁边的两个弟子,讲着有关自己门派的事情。

        原来这个米大爷并非寻常人物,他是太平门的传人。太平门始创于南朝时期,由道学大家陆静修所开创。当时道家主要分为三大派系:五斗米道,上清教和太平门。

        五斗米道也叫天师道,由张陵(后更名为张道陵)所开创,由于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得此名,因又称为“米巫”、“米贼”、“米道”。该教主要以参修符咒为主,用各种符为百姓消灾去病,去祸祈福,在当时深得人心,在当时占主导地位。

        上清教是由陶弘景所建立,,以为本门正传,初期以养生术,炼丹术为主要参修,后由葛洪将灵宝经,三皇经也加入到研习之中,形成了独特而又神秘的一个教派。由于该教位于茅山,也被称为茅山教。

        而太平门的前身是后汉三国时期,黄巾军头领张角所开创的太平道,但由于黄巾军起义失败后,曹操对其进行了残酷的镇压,使得太平道土崩瓦解,只有一小部分私下在民间活动。到了南朝,道学大家陆静修,偶得《太平清领书》于广宗,此书乃当年张角创立太平教之根本,又名《太平经》,是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分布共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书中以五行论为基础,每部都涵盖了不同的内容,尤其是在万物演绎的规律和平衡五行的阵法的研究上,十分玄妙。陆静修得此书爱不释手,不忍其失传,遂立太平门。

        由于太平道有一定群众基础,所以太平门成立之后,开展的非常顺利,很快就成了当时的大教。然而出头的椽子先烂,太平门瞬间崛起,给天师道和茅山教这两个传统的流派带来很大的压力。论道术,《太平清领书》所涉及的知识深度远胜于天师和茅山两个教派,从正面很难与太平门抗衡。为了保住自己门派在道教的威望,于是两派联合共同排挤太平门,并四处散播谣言,称陆静建立太平门有不良居心。

        当时皇帝听到谣言后,心中也十分担心太平道黄巾军的历史再次上演,于是便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来限制太平门的发展。最终,在政权的干涉下,太平门逐步走向衰败,陆静修迫于现实的无奈,制定出了一条门规:太平门每一甲子(60年)收徒一次,每人最多收徒5名,收徒方式也很特别,是由老师亲自到民间寻找有缘之人收为弟子。

        后来,民间一直有一个传说,就是每六十年便会有神仙下届将天书传给有缘之人,得书之人可通古博今,使用各种奇门法术。其实这说的就是太平门传道的方式。

        二十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是动荡的时期,到处都在打仗。米大爷那年十五岁,在一次逃荒的路上病倒了,被一个道士所救,后来发现他很有慧根,于是将他收为徒弟,米大爷还有一个师兄,但自从师傅仙逝后就分开了,已经三十多年没联系过了。

        解放后,米大爷四处云游,为世人排忧解难。到了文革时期,人们把各个道家门派都当作迷信活动加以批斗,米大爷无奈只能隐居在龙骨山之中。在隐居十年间,他用三式(奇门,太乙,六壬)中的奇门预知到下一代传人必出于龙骨山脚下,于是走遍周围各个村镇来寻找继承者,最后,终于在顾册村发现了要找的东平,东川两兄弟,便落户在他家的旁边,暗中观察二人,并传授一些拳法来培养他们的基本素质。

        经过十年的观察与培养,这二人果然没让米大爷失望。不仅有着很好的身体素质和极高的悟性,在人品和胆识方面更是没得说。米大爷正不知该如何开口传授他们太平道术的时候,大红手的出现正好给了他一个很好的机会,这才带领这兄弟俩一起破阵,使他们信服,从而开始真正传授他们道术。

        根据兄弟俩的不同特点,米大爷分别教授不同的道术。东平生辰八字上带有“魁罡”神煞,天生体质健壮精力充沛,最适合学习符咒与法术类,所以米大爷让东平从画符背咒语练起;而东川生辰八字都带有“华盖”,聪明灵慧,悟性极高,适合学习奇门阵法和数术类,所以米大爷让他先学习三式中的奇门遁甲,牢记天干地支的阴阳五行属性及其八神八门九星的意义,并且传给他一个4层的罗盘来增强记忆。

        除此之外,为了强化两个人的身体素质,米大爷让他们开始修习胎息术。要求他们两个在任何时候都要以鼻吸气,以口微吐,做到吸多吐少,还要吸吐无声达到自己的耳朵听不见,鸿毛放在鼻口之上而不动,要尽量延长吸气后到开始吐气的时间.初学的时候心中暗数到十,再微微吐出,渐渐练习到能数一千或更长.最后达到能不以鼻口嘘收,如在胞胎之中,那时候就算掌握了胎息之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