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役学镇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3章 役学镇 (1 / 4)
        选好了随行人员以后,凌皓也顺便把自己身边现在的食客们整合了一遍,看看到时候能不能一起带进洛邑学宫接受测验。

        反正自己的身份摆在这里,到时候也不怕洛邑学宫不接受自己这一帮子人啊。

        “怎么样?可都准备好了吗?”凌皓随口问了一句。

        “公子,已经尽数安置完毕了。”燕南天抱拳道。

        “很好,明日,咱们便启程前往洛邑。”凌皓点了点头,背着手走进了书房。

        书房里挂着一张地图,上面标注着七国各自的势力划分区域,以及洛邑的所在位置。

        “嗯……只有过伊水这一条以后才能算是接近洛邑吗?”凌皓瞅了瞅地图上的那个方位。

        伊水其实也就是后世所称的伊河,是中国黄河南岸支流洛河的支流之一,源于熊耳山南麓的栾川县陶湾镇,流经嵩县、伊川,蜿蜒于熊耳山南麓,伏牛山北麓,穿伊阙而入洛阳,东北至偃师注入洛河,与洛水汇合成伊洛河。全长26488公里,流域面积6100多平方公里。伊河、洛河撑起了河洛文化的一翼厚重,“伊洛文明”被西方一些历史学家称赞其为“东方的两河文明”。而在后世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就坐落在伊河两岸。

        伊水,古书之中称为鸾水,源于陶湾镇三合村闷顿岭。《山海经》载:“蔓渠之山伊水出焉”。《淮南子》载:“伊水出上魏山”。蔓渠山或上魏山,均为闷顿岭之古名。《地理志》曰:“出熊耳山”。在后世,经过一代代地质工作者多次考察勘探,闷顿岭的山体结构及地质特点,均属伏牛山系,故所谓“出熊耳山”之说有误。伊河沿伏牛山北麓与熊耳山南麓之间,西东流向。由源头至潭头乡汤营村出境入嵩县,经伊川、龙门、偃师,在顾县镇杨村汇入洛河(洛始称伊洛河,而后入黄河)。

        伊水自西向东,北岸流经后石罢、黄庄、王庄、相公庄、西田村、东田村、宁庄、前王、王七、甄庄、仝庄、赵庄街、东庄、岳滩;南岸流经西马村、西棘、康庄、白塔、黑龙庙、杨湾、新民、袁村、东石罢、草店、门店、西彭店、高崖、赵寨、半个寨、王岔沟、段湾、苗湾、任庄、顾县、安难、枣庄、杨村。偃师段西马村至村杨和洛河口长37公里,占伊河全长347公里的107,流域面积56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599,河床最宽处(东石罢)32公里,最窄处(安滩)038公里,纵坡出龙门口一由几百分之一变绥到13000左右。河床由卵石、泥沙构成,渗水性好。由于落差小,泥沙沉积最大,河中多沙洲,不能通航。

        伊水河道上下形态各异,从源头到庙底,弯曲多,落差大。从庙底至庙子,由西向东流向,形成40公里长的宽谷地带,至庙子两河口,出现直角转折,改为由南向北流向,至潭头古城,形成长50公里的峡谷地带,两岸山坡陡峻,河槽狭窄,迁回曲折,水势湍急,有多级跌水出现。过古城后,又直角转折为由西向东流向,水势平缓,形成潭头宽谷盆地。

        当然,这都是后世的考证结果,在这个高武世界里,伊水却是一条贯彻洛邑城两岸的重要通道。

        可以说,只要垄断了伊水这条河道,那洛邑两岸的联系就会断绝开来……

        凌皓心里忽然有了一个主意……如果他以后能够想办法让伊水改道,是不是就可以切断洛邑两岸的联系了?

        嗯,这个也应该写进自己的计划书里……将来肯定有需要用到的那一天。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