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12章 两方疾驰
受军队的行军速度所限,即便刘宠已经意识到了洛阳所发生的动乱,也没法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实际上洛阳会如此突然发乱对于刘宠来说还是有些意外的。
按照刘宠的理解,既然何进已经得到了自己的支持,那么他对于阉党已经可以说是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了,在这等稳坐**的情况下,再怎么说何进也不会如历史一般的轻而易举被阉党干掉了吧?
然而看样子历史的惯性轻而易举的打了刘宠的脸,尽管刘宠确实无法想象何进到底是为什么会在优势这么大的情况下突然翻车居然被阉党干掉了,但是按照历史的惯性来看,刘宠只能认为是何进又莫名其妙的死在了宫里,这才导致了这场动乱突然而然的展开,看来有些历史还是很难改写的。
这绝对是个大大的出乎刘宠预料的发展,以至于转瞬之间便彻底打乱了刘宠的所有计划,按照原本刘宠的计划,他应该是在来到了洛阳后,或者至少也应该和何进袁绍接上头后,一起与他们发动攻入皇宫之中斩杀阉党,然后再顺手牵羊乘火打劫一波也算是应有之义了。
不过眼下刘宠连洛阳城墙都还没看见,城里竟然已经莫名其妙的先乱了起来,那冲天而起的滚滚烟尘足以说明眼下洛阳局势之混乱,要是按照刘宠的计划,早在这场动乱发生之前他就应该在洛阳城中就位做好准备了的,然而眼下这一切的计划都已经来不急了。
哪怕没有亲眼所见洛阳的乱局,刘宠也不难想象眼下洛阳城,皇宫之中所发生的事情,一旦何进死后,袁绍和整个党人势力必定会肆无忌惮的在皇宫里屠杀阉党,估计还要乘此机会顺势打压一波外戚,刘宠没记错的话何进的弟弟何苗也是在这场动乱中身死的。
而如果按照历史记载的话这时候的张让等人已经挟持了太后天子等人一路向北逃窜,并且最终在黄河边上被追上后纷纷选择了投河自尽。
而对于刘宠来说,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据史料记载,天子此番出行匆忙,身边仅仅跟着十几个宦官,连玉玺都来不急拿,随后返回宫中之后传国玉玺便宣告失踪了,直到关东群雄联军攻破洛阳之后这才重新从城南的一口深井中找回来。
对此刘宠其实比较持怀疑态度,要说刘辩来不及带走玉玺拿到说得过去那是因为他本来就是个橡皮图章,泥塑天子,玉玺压根就没有掌握在他手上,而是在太后或者也有可能是那些宦官手上。
而玉玺这么重要的东西无论是宦官也好太后也罢必然是慎之又慎的,怎么会逃亡的时候忘了带呢?这刘宠还真是不太相信的,想了想刘宠觉得自己应该试着先董卓一步将太后和那些阉党拦截下来,这些人才是最有可能持有玉玺的人,天子什么的刘宠压根没有去碰的打算。
想清楚之后刘宠便当即下令陈国军转向西北而行,并没有直奔洛阳而去,而是向着黄河边而赶去,毕竟张让那些人所谓投河而死很有可能投的就是黄河,只要刘宠先赶到黄河边上一路顺游而上的话,应该还是有很大可能中途抓到那些人的。
于是刘宠的陈国军当即脱离官道,一路深入北邙山山区之中,尽管山路难行,但刘宠麾下毕竟还是步兵居多,而且刘宠向来非常注重大军行进的训练,再加上本身陈国也是足够有钱,刘宠总是时不时地就把部队带出去拉练,甚至深入过泰山之中剿灭当地黄巾军残部。
其中精锐者对于山中行动早已经是十分熟捻,在这种山地之中作战说是刘宠的主场也不为过。
次日,在刘宠的大军还在北邙山中翻山越岭的时候,同样观察到洛阳生乱的董卓已经率领他的西凉军抵达了洛阳城外的显阳苑,距离洛阳不过几里路,甚至已经可以音乐看得见洛阳的城墙了。
而且和刘宠的大军以步兵为主不同,董卓带出来的这一支同样是西凉军中的精锐先锋四千人,清一色的都是骑兵,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赶到了洛阳近郊,而实际上不止董卓本人已经亲率骑兵赶到了洛阳,他的下属侦骑更加是已经在洛阳城里转了一圈打听了一轮消息之后又折返回来,半路遇见了正在往洛阳疾驰的董卓。
见到自己的侦骑返回,董卓急忙询问道:“怎么样,洛阳城里到底发生了什么?宫里现在状况如何?”
那侦骑抱拳回答道:“启禀大帅,昨日大将军何进于宫中被害,那袁绍见此便以铲除阉党为名率军攻入宫中大肆屠戮宫中宦官,眼下宫中火势尚未被扑灭,也无人救火,似乎宫里的战斗尚未完结。”
听到这个消息董卓有些吃惊,他之所以能带着四万的西凉边军靠近洛阳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他同时收到了两封调令,一封是张让暗中以天子的名义将他调来洛阳的,另一封则是何进以清剿黄巾军的名义将他调来洛阳。
实际上无论哪封调令背后的打算都是想要把董卓当成是一把尖刀捅入另一方的心脏,这点董卓自己非常清楚,要不是有这两封调令的存在,又怎能让董卓光明正大的带着军队往洛阳进发。
不过董卓清楚朝廷里那些人的心思,但朝廷里的人可不知道眼下董卓的心思,对于董卓来说,当一把刀是无所谓的事情,但在后边握刀的人,却并不一定是洛阳的人,也可以是董卓自己,董卓觉得自己就是一把有自己的心思的刀,到时候到底要捅向谁那还得两说呢。
所以虽然董卓表面上打出来了铲除阉党的旗帜,可实际上进入河南之后却也并没有急冲冲的往洛阳赶的意思,反而是以乌龟爬一样的速度在一边看着朝廷的风云变幻一边劫掠地方的缓缓推进,从这点上来看董卓的行为和刘宠的行为差不多,只不过一个人是漫无目的的四处劫掠,而刘宠则是有目的的精确的奉旨抄家。
相对来讲刘宠在民间的声望要好一点,而董卓则是沾染上了一个残暴之名。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