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七十章‘张司令’ (1 / 2)
不知道怎么回事,王家安逃走之后,对他的批判声调忽然大了起来。古郡城里的大街小巷盘满了家安的大字报。
“打倒放革命两面派,逃兵,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王家安!王家安不投降就叫他灭亡!”
这些消息,都是惠英嫂子的儿子从城里带回来的。
两年前,惠英嫂子的丈夫孙志安因一起铁路事故去世了,儿子孙良栋接了父亲的班。现在是古郡铁路分局的职工。解放后铁路局恢复,办公地点依然是那个日军司令部的旧址。那地方除了抗战期间,从清末开始一直是铁路局的办公地。
王家安从家里逃出来,没地方去。彷徨之下,最后逃到几十里外的惠英嫂子家。他们双方已经久不来往了。惠英怕有闪失,又像抗战期间那样,把家安藏在后院。那个地道还在,就是多年没用过了。
“你就在这里躲躲吧。等他们闹腾的热乎劲过去了,就没事了。唉,真是作孽啊。连姜司令都被打倒了,他有什么罪!”
惠英嫂子已经五十几岁,但不是特别显老。解放后她一直在村里当妇女主任,加上丈夫儿子在门外工作,还是很有威信的。当然了,家里的酿酒作坊是早没有了。那是资本主义尾巴。她是**员。不能为几个卖酒钱就不紧跟党的政策。
“嫂子,我给你添麻烦了。”随着大家不如晚年,家安和惠英嫂子说话才不再脸红。
“瞧你说的,你没了一只胳膊。跑到那里人家都认得你。到嫂子这里来就对了。躲上几天再说。”
惠英嫂子家的格局和以前一样,不过她家的日子比起别人还好一些。家里有吃商品粮领工资的,不指靠队里的工分过日子。
后院里还是放着一些芦苇。嫂子说,她得空了就是编苇席。攒多了煤矿上有人来拉。那里用很多苇席。为了这事儿,还有人去告状说她走资本主义道路。
“就那么几张苇席,换不了几个钱。难道我吧席子送给大队换工分就是**道路了?**,谁爱告告去。”
路西煤矿里,老革命丁二冬还是矿长。虽然在运动初期吃了些苦头。但后面成立革委会,又把他结合进去了。依然是抓生产的副主任。但大家还是习惯叫他丁矿长。那些苇席就是老丁叫人来拉的。
在家按眼里,解放这么多年棋盘村的变化并不大。就像王家凹一样,除了把村子四周的围子撤了,村子还是那个村子。盖新房的有,但是不多。大家还是住着解放前父辈的房子。现在一起吃大锅饭,人少地多的勉强可以温饱。有些村子就不成了,耕地少。只靠种那点粮食,日子都过得紧吧。山里除了一点树,什么都没有。大炼钢铁那年,树被砍了不少,水土开始流失。王家安再也不叫人动了。
对现行的政策,作为村干部的家安是有意见的。但他也没有办法,分田到户作为一条红线,谁碰谁倒霉。那不是走**道路。前几年以钢为纲,现在则是以粮为纲。解放二十年了,很多地方还吃不饱饭。根子在哪里,家安也知道。但吃饭问题一旦上升到政治层面,就没有人敢跳出来质疑了。难道**就是让大家在一个锅里吃饭吗?
家安很苦闷,想不通。但他也不敢乱说话,现在已经是到了了人人自危的程度了。今天还在主席台上讲话,明天可能就带着纸糊的高帽游街。各种群众组织都说忠于**,知得对方**。从可是的大辩论,到后来的文攻武卫。
家安怎么也想不到,他就是为姜司令说了几句公道话,就成了**两面派。而且扣上了逃兵的帽子。战争年代,他王家安闯龙潭入虎穴,却从来没有当过逃兵。孝子贤孙躲不过去,谁叫他们家祖辈有田产呢?
听到这些罪名,王家安矢口而笑。国家怎么一下子就乱成了这样?这样的局面,绝不是他一个小人物能管得了。家安心里就只有一个信念,总不能老这么乱下去。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