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静姝献艺 (2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十章 静姝献艺 (2 / 2)
        静姝说着,落落大方走向前去,早有人搬过锦墩,奉上‘秦汉子’。其实东西又可以称为‘批把’,这东西就是后世琵琶的前身,最早见于史载的是汉代刘熙《释名?释乐器》:“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意即枇把是骑在马上弹奏的乐器,向前弹出称做批,向后挑进称做把;根据它演奏的特点而命名为“批把”。在古代,敲、击、弹、奏都称为鼓。当时的游牧人骑在马上好弹琵琶,因此为“马上所鼓也”。大约在魏晋时期,正式称为“琵琶”。

        琵琶由历史上的直项琵琶及曲项琵琶演变而来,据史料记载,直项琵琶在我国出现得较早,秦、汉时期的“秦汉子”,是直柄圆形共鸣箱的直项琵琶(共鸣箱两面蒙皮),它是由秦末的弦鼗发展而来的。“阮咸”或“阮”是直柄木制圆形共鸣箱,四弦十二柱,竖抱用手弹奏的琵琶。晋代阮咸善奏此乐器,故以其名相称,即今天的阮。

        南北朝时,通过丝绸之路与西域进行文化交流,曲项琵琶由波斯经今新疆传入我国。曲项琵琶为四弦、四相(无柱)梨形,横抱用拨子弹奏。它盛行于北朝,并在公元6世纪上半叶传到南方长江流域一带。(为方便写文,本书统称‘琵琶’)

        静姝的琵琶确实弹得好,珠走玉盘,行云流水,其精妙处……庞统打个哈欠,对这种传统乐器,他的欣赏水平有限,确实听不出啥来。

        静姝秀口倾吐,又极其美妙的声音唱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 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这是《诗经》极为经典的片段,名曰‘蒹葭’,所有不少歌舞伎都会唱,不过能唱的如此美妙的静姝还算是第一人。

        “咚、咚咚、咚咚咚……”静姝弹罢琵琶,舒展歌喉后,下方众人齐声喝彩,随即静姝又放下琵琶,台下的令一名舞女弹奏琵琶伴奏,后方的同时又有人敲打建鼓,吹笙的吹笙,弹琴的弹琴,这一瞧过去,好大的架势,整个一个打击乐团。

        鼓声一响,静姝微倾首、稍敛眉,双袖背于纤腰之后,一脚抬起,摆了个起手势。乐曲声一起,静姝轻抬玉足,将踏未踏时,背后双手便自下向两边一甩,长袖飘带既若流云、又似羽翅般翩然飘起,神情含羞妩媚,舞姿极为优雅。

        美人起舞倒是十分有看点,尤其静姝的眼神,仿佛每一个人都觉得被美人注意到了一般,庞统觉得静姝好像特意向他抛了一个媚眼,那感觉真是动人心魄,庞统也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错觉。

        这“柳腰舞”大大有名,许多艺伎伶人都会跳,据说起源跟曾经的著名典故“楚王好细腰”有关,据说昔日楚灵王喜欢腰条甚细的女子,认为细腰女子如柳条般,跳此舞楚楚动人。为了博得楚灵王的宠爱,不少女子都极力的减肥束腰,就为了博君王一笑。所以就有传言道:“楚王好细腰,宫娥多饿死。”

        在场的客人对此也绝不陌生,但是跳得如静姝这般舞技精湛,出神入化的却绝无仅有,一时间彩声雷动。不过后方看到这一幕的柳朵儿却心里更没底了,原本还有几分不服气静姝能抢了自己的头牌之位,不过今日一见,人家不论是样貌还是歌喉,舞技都是自己望尘莫及的。

        这些古典舞蹈美则美矣,但对庞统而言,却没有什么特别的吸引力,后世在网络上,电视上,见到的那些带有特效的舞蹈比这个有震撼力多了。在静姝跳舞的时候,司马防也在观察周围的人,他这三儿子司马孚也算的上是心性坚定之人,但此时也呆呆的被迷住了。倒是他新收的二儿子庞统,也就是司马懿却心性坚定不为美色所动,司马防年过半百才有如此定力,可没想到庞统一个年轻之人心性之坚不下于自己,司马防暗暗感叹他的不凡。

        舞曲罢,那倩影已经悠然离去,但众人仿佛意犹未尽,好像那倩影仍然在眼前一般。不过静姝也有自己的规矩,她到一家之后只表演一曲,这已经是给人家天大的面子了,想让静姝表演第二个节目简直天方夜谭。众人也都知道,虽然为尽兴也不敢再要求。这时候庞统起身道:“父亲,我看在场诸位仍然沉浸在静姝小姐的舞蹈之中,昔日的柳头牌也以才貌著称,不如让朵儿小姐也献上一曲,以供我们大家欣赏品评一番?”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