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310章 其心可诛 (8 / 10)
从大凉山走出来的一些知名人士也承认这点。
半城凉梦:“我自己来自于大凉山,所有的贫穷与落后均源于知识的匮乏,法律意识的淡薄。”
亦铮123:“我走出大凉山,不是为了衣食住行,而是为了求知,不希望一辈子浑浑噩噩。”
见惯司空:“出来后才发现,我们那里给我们自己的感受就是穷、苦、盲,所有人包括政府都明白教育是根本,唯有教育可以改变现状,可是太难,路还很长。”
大宇经济时报的记者曾探访凉山,发现凉山彝族人的生产方式还处于原始落后的阶段,人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广种薄收却生活安逸。
这种自给自足的心态,加上源源不断的扶贫资金和爱心捐款,导致了当地人发展成两个极端。
发展好的地方,当地人积极接受现代文明,努力改造自然,改善自己的生活水平。
发展差的地方,当地人固守传统恶习,不思进取,吸du贩du,坐等扶贫资金。
去过大凉山的一些网友深有感觉。
酒醒花阑珊:“因为工作原因在西昌(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州府所在地)待过四年,我觉得当地彝族连赚钱的欲望都没有,稍微有点钱,就在城区干道上三五人聚在一起,吃土豆,喝啤酒。”
六道無邪:“前年去西昌螺髻山沿着山路上去,老老少少都坐在家门外扎金花打扑克,当时我就笑了,谁说凉山人民穷,炸金花都是五块钱起的。”
十八子花开:“凉山彝族要融入现代社会还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吸du贩du,艾滋病,拐卖小孩都是大问题,不知道在现代社会,为什么当地几乎处于奴隶制似的?”
包子屯的宅男:“有次回老家在火车上看到一个抱着幼儿的妇女,刚下火车就被警察要求打开随身携带的行李检查,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个妇女带du品。可惜的是她带的那名幼儿,以后命运该如何?”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