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临城下 (1 / 7)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临城下 (1 / 7)
        和唐朝比起来,大宋先天不足,抵御北方蛮族的重要关隘燕云十六州被儿皇帝石敬瑭献给了辽国,导致大宋在军事上只能保持固守的态势,想要在大平原上防御人家的铁骑,除了人海战术没有别的办法。

        其实早在北宋立国之初,赵匡胤就考虑过迁都洛阳,赵匡胤想的很有道理,他认为:开封地处平原,周围无险可守,要守卫这里就必须屯扎大量的禁军部队,这就要耗费巨额军费,长久以后,国家难以负担,财政崩溃则国家也就会灭亡。

        而赵匡胤迁都洛阳是因为洛阳“依山背河,形势险固”,在那里定都可以省二十万大军。

        应该说,赵匡胤的想法是很有道理的。

        但是,他的这个计划却被他的弟弟宋太宗赵光义打断了。

        赵光义认为,洛阳的漕运早已断绝,经济问题无法解决,因此不适合作国都,开封则是运河枢纽,经济位置重要。

        应该说,赵光义的说法也不是没有道理,五代就有一位君主后唐庄宗,将都城迁往洛阳,结果因为漕运不通,导致经济崩溃,从而引起禁军作乱,国家灭亡。

        赵光义是从经济的角度考虑,因为唐代以后,中国北方经济崩溃,只有靠东南地区向北方输血,这就是大运河的意义。而北宋的时候,漕运已经无法到达洛阳,只能到达开封,因此洛阳地区无法接受南方输血,故此不适合做首都。

        也因此,大宋开封汴京成了一座百万人的恢弘大都市。

        当年,赵光义总结开封和洛阳的优劣时用了一句话“在德不在险”,就是说国家的生死存亡在于国君的道德,而不在于地理位置。

        这句话说的似乎蛮有道理。

        但是,试问古往今来这些帝王里,有几个是有“德”的。

        大宋开国百余年,到了赵佶之手,已经有亡国之相。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