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9章 义门陈氏 (1 / 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39章 义门陈氏 (1 / 2)
        陈彬与黄莺离婚之后,陈家一下子冷清了下来!陈父膝下有两女一子,两女早已出嫁,一年不过在重大节日回家三、四次。黄莺在陈家的时候每天问寒问暖,端茶添饭,把俩老伺候得无微不至,尽到了儿媳的责任。

        黄莺离婚归还娘家,陈家只剩陈彬一人,又是十年半月在外面鬼混,陈家两老甚是凄凉,一日陈母做饭,竟然烫伤手指,黄莺闻讯赶来,看到两老如此境遇,不免又是一番垂泪!

        俩老看黄莺有不舍之意,心中不由大喜,待黄莺回娘家之后,俩老把情况告之陈氏族头(族长),族头大怒,召来陈氏族人商议,派陈氏族人中年轻力壮之男子,把陈彬抓回来,关到陈氏宗祠里。

        关在宗祠里是个苦差使,不是每天吃了睡、睡醒了吃那么好享受,除了面壁思过之外,几个族中德高望重之人,轮流给陈彬上课,讲述义门陈氏做人道理。

        陈彬对祖宗来历早已倒背如流,然而族中长老给你上课的时候,你不听也得听!不听?戒尺啪啪啪的打在头顶上!铁头哥没事,陈彬有事,人家族中长老对你不会客气,几个戒尺下来,鼓起几个大包哎呦喊痛几天!

        陈彬只能够老老实实的听义门陈氏始祖的往事,尽管这个往事从小到大,不知道听过多少遍,在族中长老面前,也要装作洗耳恭听的样子,毕竟戒尺不好惹!

        唐代中期,义门陈氏始祖陈伯宣,与朋友结伴到江西庐山游玩,看到这里山清水秀景色迷人,于是回家带领自己的妻子、儿子、女儿,全家迁到江州(现在的九江)德安县太平乡永清村。

        陈伯宣的家训是从不分家,到了宋朝初期陈伯宣一脉人口已经达到740多人,到了宋仁宗时期,陈伯宣一脉人口已多达3700多人!

        由于他们从不分家,吃饭就是300多桌,于是有了专做饭的,开饭的时候长幼有序,这个可能是最早的“大锅饭”了!3700多人天天一起吃饭的盛况古今没有!

        财产没有你的我的之分,族中有专人统一保管,需要的时候统一支出,耕田的时候也不用人叫唤,呜啦啦的所有青壮年一齐出动,至于衣服则由族中妇女统一洗好。

        时江州太守闻听,来到永清村亲见陈氏之盛况,不免感动,认为这是盛世之端详,于是给宋仁宗上了奏折,详细介绍了江州陈氏的盛况,江州陈氏的做法,与传统的仁义道德相符,称之为义门陈氏!

        宋仁宗龙颜大悦赞叹道: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居五百年天下无双!

        但义门陈氏人口太多也给了当地压力,满大街全是陈姓人,街头巷尾都是叔叔伯伯、叔公伯公、婶婶姆姆的陈氏人,那时候比较讲究宗族势力,义门陈氏给当地人带来了压力。

        这情上报到宋仁宗案前,宋仁宗于是责成当时的名臣包拯、文彦博主持江州义门陈氏分家方案,把财产共分为291份,宋仁宗御赐编号,把义门陈氏分流到16个省125个县291个村庄里。

        江州陈氏291支分流时,虽然包拯为人公正,但291份财产还是有出入的,众人又互相谦让一番,又约定搬到新地方安居之后,在大门的灯笼上写上“义门”两个字!这样一看就知道来自江西江州(九江)!

        义门陈氏其中一支分流到广西,在宋朝末年,蒙古人入侵中原,其中一支搬迁到云南昆明滇池边,虽然没有像先祖一样吃“大锅饭”,但是家教礼法,礼义传家还是一贯之传统。

        然后就说到陈彬的做法有违陈氏义门先训,有违“义门”传统,先是抛弃糟糠之妻是为不忠,不在堂前孝敬父母是为之不孝!这种不忠不孝之人,宜杀一以儆百,吓得陈彬跪地求饶!

        ……

        族中长老轮番上阵,给陈彬上“思想品德”课,这课每天更新还好,谁知道9位族中长老上的“思想品德”课全是一模一样,毫无新意,听得陈彬打瞌睡,自然戒尺雨点般落下,头上又多了几个包包!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