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151 政治变化
有一句话叫做: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放在文学上,是这样的道理,放在政治上,则要缩水了,不是数百年,多着几十年,短者数年,李从厚灭蜀之后,就将精力放在了整顿政务上面,除了彰义、朔方、彰武、荆南、武宁、卢龙、河东几个少数边镇之外,中原内地的节度使全部裁撤,而后就是整合州县,减少朝廷官员数量,避免出现冗官冗员的现象。
而且,李从厚准备推行行政三级制度,如今的大宋,是以州县二级制为基础,节度使不过是为了方便管理边疆的军务才保留的,而李从厚裁撤方镇节度使,不是因为节度使不好,恰恰相反,方镇是有利于管理的,只不过方镇掌权的多是骄兵悍将,这才是李从厚不愿意保留的原因,但很快李从厚就意识到,推行三级制度的必要性,比如河北闹灾了,迁延的不是一只是一两个州县,而是三四个,甚至更多,但各州刺史只有权力管辖自己州县的事务,这么大的灾情,就需要一个统筹的人,而这个时候李从厚只能从中央派遣官员前往,而往往很多官员赶到灾区去的时候,不了解灾情,无法及时做出举措,也就耽误了灾情,所以李从厚知道,三级制的推行,势在必得,但他自然是要选择文臣治理地方,而且还要起到制衡的作用,不能让他们做大到失控的地步,酿成晚唐的藩镇之乱,这就需要李从厚细细考量了。
李从厚已经有了初步的设想,在国中置行省,管理数州事务,分治天下,行省置总督总辖地方军政事务,总督之下置布政司、按察司、镇抚司,以三司分掌民政、刑狱、兵事,某些重要的边镇依旧保留节度使,归中央直辖。
李从厚也曾跟内阁、枢密院商讨过,初步划定设置燕云、河东、河北、山东、河南、京畿、陕西、湖北、湖南、甘凉、陇右、川东、川西,一共十三个行省。燕云行省掌卢龙、大同各镇所辖,治幽州;河东行省掌河东、河中、彰国、振武各镇所辖,治太原;河北行省掌义武、成德、天雄各镇所辖,治定州;山东行省掌平卢、天平、泰宁各镇所辖,治齐州;河南行省掌义成、宣武、忠武、归德各镇所辖,治汴州;湖北行省掌威胜、山南东道、安远、荆南各镇所辖,治襄州;湖南行省掌长江以南洞庭各州,暂治朗州;陕西行省掌彰武、保大、匡国、顺义、镇国各镇所辖,治长安;陇右行省掌彰义、雄武、凤翔、山南西道各镇所辖,治凤翔;川东行省掌嘉陵江以东各州,治果州;川西行省掌嘉陵江以西各州,置成都;甘凉行省掌朔方、定难各镇所辖,暂治灵州;汜水关至潼关、泽州至汝州,则为京畿地域。
除了行省之外,还设置了归属朝廷直辖的州府,如荆州、魏州、徐州、梁州、渝州、剑州几个州府则为朝廷直属州,不受行省管辖,以为便利朝廷能够对地方进行有效的控制,因为这几个州府都是各地枢纽关键所在,朝廷所需掌控在手中,以防万一。
但李从厚也清楚,这种政治大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废节度使,置行省总督,而且以文制武,本身就会让很多武将心中委屈,再者李从厚裁撤藩镇并没有多久,急忙设置行省的话,也会让那些因裁撤藩镇之后赋闲在洛阳的老将们心中不痛快,所以李从厚需要等,他还年轻,三五年时间等的起。
除了行省制度之外,最让李从厚上心的还是赋税制度,先前经过冯道的整饬,李从厚精简了税科,下令全国清丈土地,核实土地所有者,并将土地按土质的好坏为五等,作为征收田赋的依据,人头税也缩短了时间,从原来的十五岁至六十岁,变成了十七至五十岁,明确了商旅的榷关税率,一律以十抽一来征收,对于农副产品以及百姓婚丧之事购买之物则免税,现在更是进一步废除了耕牛税、农具税等等杂税,就是佃户租种豪门土地,也是明确了租赋,收成所得以地主三分、租户七分分成,地主再缴纳相应的朝廷的赋税,若是超过,租户可以向官府控告地主。同时宽徭役,将服徭役的年龄改为二十至四十,一次不得超过两个月,三年之内不得征调超过两次,颁布贡举法,废除明经科,而进士科的考试则以经义和策论为主,增加法科,为国家尽可能多的培养人才。
“你就是新科状元王朴?”
九月的洛阳,秋高气爽,李从厚正在召见今年的新科状元,对于科举选才,李从厚颇为重视,选了李崧执掌主考一职,李崧自幼聪敏,十几岁便善写文章,弱冠之年被任命为镇州参军,是当世有名的才干之士,同时李从厚还让苌从简负责监察,它不仅仅是以文制武,也是以武制文,不让任何一方政治势力坐大失控。
“臣王朴参见陛下!”
“朕读了两遍你的文章,你的策论写的很不错,朝廷正是需要你们这样的有识之士相佐才能日益兴盛呐,朕已经下旨内阁,由你暂任刑部主事,虽只是六品,却是个做实事的去处,也是个磨练人的去处,,望你能够好好为国效力!”
“臣叩谢陛下恩典!”
六品主事,不是什么显要的职位,但正如李从厚所说,这是个锻炼人的地方,王朴倒也十分愿意去好好打磨一下自己,初入官场,他还有很多东西要学。
“甚好,不悲不喜,不骄不躁,沉得住气,点你为状元,朕自问是做对了,去刑部报道吧!”
李从厚知道王朴这个人,历史上的后周宰相,与柴荣是一对绝佳搭配,但就算如此,李从厚也不想拔苗助长,就像他对柴荣一样,他知晓柴荣的才干,但柴荣始终年轻,所以他才不断给他安排一些地方上的差事,打磨他,就像是一柄利剑,不出鞘则矣,一出鞘必须要震惊天下,否则就不能称为好剑了。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