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发展路线 (1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发展路线 (1 / 4)
        第一千零四十七章发展路线

        除此以外,干渠有了,沿途的支渠和蓄水设施也要同步修建起来,除了提供交通运输,还得如都江堰那样,成为集防洪、灌溉、工坊动力、航运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如果这项工程完工,自唐末以来日渐荒废的隋唐通济渠,将重新发挥出巨大作用,沿途的洛阳,郑州,开封等府州郡县,都将蒙利。

        通济渠原先分为三段:西段,自东都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东循阳渠故道由洛水注入黄河;

        中段自洛口到板渚,是利用黄河的自然河流;

        东段起自板渚,引黄河水走汴渠故道,入于泗水,注入淮河。

        大苏曾经对此做过详细研究,结合四通勘测司的图文资料,提出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华夏大地上的运河,是华夏民族从数千年前起,就一直在不断开凿的连续性工程。

        比如历史上记录的隋炀帝所开的运河通济渠,其实并非隋炀帝一人下令全新开凿的。

        他在《书传》说道:“自淮、泗入河,必道于汴……又足见秦、汉、魏、晋皆有此水道,非炀帝创开也。”

        然后有分析了楚、汉中分天下的鸿沟;汉末年曹操和袁绍相持的官渡;以及王濬伐吴杜预信中所提的“径取秣陵……自江入淮,逾于泗汴,溯河而上,振旅还都”的记录,证明了秦、汉、魏、晋以来,早已有此水道,并非隋炀帝一人之功。

        不要小看这一点历史研究,这个理论,这对大宋的水利工程建设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就吴安持所提出的这个工程来说,其实真正需要完全新建的,不过是洛口到板渚那很短的一段,在黄河的旁边另行掘出河道,不再利用浑浊的天然河道,这就减少了泥沙的流入。

        剩下的,那就属于隋唐旧河道改造工程,同时增加一些支渠,水闸,满足灌溉和通航就行了。

        如今的工程技术已经成熟,完全可以支持这样的工程,因此请朝廷设立通汴河渠司,专门负责此项工程,臣推荐吴安持为提举,陛下遣中官监督。

        这个工程虽然苏油不是发起者,但是苏油在任职开封府期间,曾经主持过汴口埽调水工程,疏通过汴口埽——汴京——陈留一段,也算是有实际经验。

        吴安持是吴充的儿子,王安石的女婿,虽然受父亲的影响更大,但是岳父那边的影响力也不是一点没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