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三十四章 邹时阑 (4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九百三十四章 邹时阑 (4 / 5)
        这是一个很好笑的问题,也深刻地反应出中央和地方的冲突,以及相关政策的滞后。

        比如两浙路,川峡四路的官员们,其实是非常乐见其成的,因为这两处地方人口负担太重了。

        拿蜀中来举例,成都,利州,眉山郊区,人均土地甚至零碎到了分,房前屋后都利用了起来,田坎上都栽种了桑树,坎壁上都刨出了小坑,种上了豆子。

        更多的人口,集中到了城市里做工,真正的农人,十分之一都不到。

        随着工业手工业的持续升级,生产效率越来越高,蜀中渐渐出现了大量的冗余人口。

        这些空闲人力,会带来极大的社会问题,所以蜀中官员们,对移民政策都是睁只眼闭只眼。

        反正田赋丁银也从这些人身上也收不到,白白拉低gdp,全都滚去交趾日南才好!

        人口增长的政绩,只有陕西河北荆湖这样穷得一逼的地方才需要,我们川峡四路,两浙路,还需要这个来粉饰?

        我们只需要多搞俩学校,每届多出俩进士,就能在政绩上打得他们满地找牙!

        而且现在有一种新算法,把人口和经济捆绑起来,理工学派们将这个指标称为——人均可支配收入。

        分子不变,分母太大,会让商变小,这种学问我会告诉你?!

        所以到现在,除开移民湄洲的厢军和河北难民不算,四路过来的内地人口,已经悄悄突破了五万。

        先期都是商贾,坊主,之后是技工,农人,再之后是他们的家眷,乡亲……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