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八章 濮议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四百五十八章 濮议 (2 / 4)
        苏油两手一摊:“石沉大海,朝堂之上如今都快吵翻天了。”

        的确,朝廷上如今在争论大事,从治平二年四月仁宗大祥期结束开始,整整持续了十八个月之久,如今才过去一半的时间,这次大事导致台谏为之一空,名臣声誉受损,皇帝吃力不讨好,这就是著名的“濮议”。

        朝臣们引经据典,雄辩滔滔,渐渐形成了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台谏派”,和以韩琦曾公亮为代表的中书派。

        司马光认为,仁宗为大宗,濮王为小宗,从礼制出发,大宗比小宗更加尊崇,赵曙既然继承了仁宗政治遗产,就不应当在以旁支过继后而追封父皇母后。

        司马光还罕见地在奏章里给出了合理化建议,要求赵曙封赠其生父及三位夫人“高官大国”,反对称亲,当称生父为皇伯。

        台谏还抬出一个大佬,仁宗朝相公王珪,由他转奏,以增加分量,抗衡中书。

        而以韩琦,曾公亮,欧阳修的中书派,挑出了司马光奏章中的几个漏洞。

        其一,赵曙为濮王守孝时,制服已经降了一个等级,其后对生父母称考妣,这是合乎礼节的;

        其二,世间哪有儿子册封父亲高官大国的道理?

        其三,礼制无称父亲为皇伯的先例。

        于是中书建议,下两制下臣僚讨论。

        这是一招昏招,结果意见反应上来,大多数官员站在司马光一边。

        六月,曹太后从内中出手书,同样站在司马光一边,并切责中书不当议称皇考。

        于是赵曙只好暂时罢议,要求有司博求典故,务合礼经。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