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章 劝解 (3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三章 劝解 (3 / 5)
        竹笕一头连着盐井,另一头则直通作坊里的蓄卤池。

        制盐卤水含盐度比海水还要低,如果直接烧制,将浪费大量燃料,

        因此还是泼炉印灶法。

        “灶以黄泥筑砌,一灶五锅,井水入锅不能成盐,以之浸渍于灶,咸水皆入灶泥之内,次日则掘此灶土,浸水煎熬五日,而灶掘尽。又另行作灶,浸之掘之亦如前法。”

        这法子有些粗糙,还是如眉山那般,改用烧过的蜂窝煤球。

        简单来说,就是当炉田被火烧到一定程度后,盐工们便不断地将制盐的卤水印入炉田,淋泼在煤球渣上。卤水蒸发水分,使炉渣变成盐土。

        如今这里已经半自动化了,有移动的导水竹筒,摇动水车汲水,卤水会顺着管道提升流进导水竹筒,四人人控制皮管,就可以给八口大灶印卤,而免了挑担之劳。

        之后就和陵井操作一样了。

        一个灶,一天一夜可以产盐三百多斤。这个盐坊,一共八口龙灶,四十口直径逾米的大锅,一天可以产盐近三千斤。

        这是可以持续千**业,后世八十年代,这里都还在往外出盐。

        除去成本,一年三万贯收益。

        不过这是苏油主持开发的,不是招募的商人,如今他是官身,因此此处产业属于朝廷。

        苏油无所谓,他需要的是盐,不是钱。

        夔盐外运,那是大宁监的事情,飞水井用来满足内需就可以了。

        再说用仙井盐钞结算,三万贯也不算少了,足足以前两个夔州的赋税。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