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九章 试行 (1 / 5)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九章 试行 (1 / 5)
        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九章试行

        文彦博的这个解读,算是另辟蹊径,人的性情实难猜度,与其得个假周公,不如不要。

        如今的士大夫阶层,经过苏油一派数十年的不懈启迪,尤其是经吕公著之后的主政者大力推行之后,已经渐渐有了“政治该怎么玩”的觉悟。

        如高滔滔这样最高层的政治家,在实践过程中更是深刻意识到了这一点。

        “盖棺方可定论。”高滔滔感慨道:“周公与龙老,都不失贤者之名。”

        文彦博深深施礼:“多谢太皇太后赞誉。”

        这是替老师谢恩了。

        高滔滔继续问道:“太师此去,要好好保重身体,不知道对我祖孙二人,还有哪些可以教诲的地方?”

        文彦博说道:“老臣岂敢,如今朝政已然走向正轨,大宋国势升腾已不可阻挡,朝中众臣处位得当,四海升平干戈止歇,此皆太皇太后与陛下垂治之功。”

        “不过最近苏明润的那道奏章,朝廷的决议拖延得实在太久,不仅仅耽误了四路举措,甚至在朝堂,民间,都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高滔滔问道:“以太师之见,苏明润的建议如何?”

        文彦博说道:“我朝丁税,其实始于汉代的算钱,汉法年二十三至五十六的男丁,需服兵役,不服役者,纳代役金。这就是丁税的由来。”

        “此法到了晋代,则规定年十六以上至六十岁为正丁,十三至十五、六十至六十五为次丁,按正丁、次丁课税。”

        “隋法年十八以上为丁。唐法年二十一以上为丁,每丁每年纳粟输布服役,不服役者,折绢输纳。”

        “按唐法,男丁至十八,国家会授亩百亩。其中二十亩称永业田,可传子孙,八十亩为口分田,六十岁后,要还给国家。”

        “以此为基,每丁每年需纳粟二石,然老臣与明润讨论过,明润曾经指出,唐代耕作方式粗放,关中地力需要轮作安养,因此虽为百亩,年作不过五十亩,得粮百石。”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