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防疫 (2 / 4)
虽然这些东西不符合宋人现在的饮食习惯,比如甘薯这玩意儿,吃多了心烧得慌,但是现在的关键是活命。
当苏轼赶到杭州的时候,不由得对苏油的先见之明额手庆幸。
前几年日子好过的时候,苏油坚定大力推行粮食储备政策,如今虽然还没有达到开辟国家商用粮库的程度,但是起码作为国家粮食大基地和南海粮食的大中转基地,两浙路的常平仓、广惠仓囤积了多年的粮食,足支五年。
还有民间,国家推行按地亩分等纳税制度之后,民间开始大力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尤其在两浙路这等鱼米之乡,家家户户都储备了不少余粮。
天降小幺叔,三十年间,大宋已经天翻地覆,否则如现在水旱连踵,家国无储,繁荣的两浙路立刻就会翻成人间地狱。
还有一处关键,就是两浙路发达的交通。
朝廷的援助能够通过铁路一日送到楚州,然后通过蒸汽运河船,海船南下杭州。
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药品。
还有电报,让地方能够及时请示并得到答复,鉴于今年台风厉害,苏轼上奏朝廷,要求两浙路今年缓发朝廷漕运的请求,两个时辰就得到了朝廷回复。
苏轼命人将电报抄录到衙门外张贴,杭州粮价应声而落。
但是并不是说问题就全部解决了,两浙路基础本来就好,又是大宋三十年来第二处发展起来的地区,人口已经高达三千万,除了平野,也有山区那样朝廷能力还达不到的地方。
因此各地城镇,一样出现了流民。
如今吃饭和住宿问题不大,可是大量流民居于城镇之外,造成了严重卫生问题。
瘟疫随之而来。
幸好大宋的医疗条件也和数十年前不可同日而语,赵頵搞了十来年,八百多卷的《医典》可不是开玩笑的。
病因很快搞清楚了,痢疾,这也让苏轼松了一口气。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