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新义之争 (3 / 4)
吓得赵顼赶紧按住,明润我们别闹好不好?这里边好些都是**,先缓缓再说吧……
戊辰,陈昭明上奏,汴京到陈留铁路改造完毕,第一列火车已经上路,时速最高五十公里,实际运转时速二十五公里,一次可以带动十节车厢,运输货物五十吨。
陈留到汴京城不过四十里,两个小时就能一个来回,换成粮食一天能转运一万石。
如果提速,还能多一倍。
这个运力在大宋已经堪称恐怖,但其实也不算是多么的了不得,因为毕竟如今从东南转运到陈留的粮食,平常年岁都高达四百万石。
像去年那种连续两年大丰年,转运发运加起来,更是高达千万!
但是铁路在时间、人力、沿途参耗、官员贪污上节省出来的财富,那就堪称巨大了。
想到要是洛阳到汴京的四百里建成之后,再加上陈昭明说过的调度站,这条路上其实可以同时跑很多列火车,赵顼心里就美得慌。
这个月,提举商州胄案高士林抵达郑州,提举军器监,同时主持铁路修建大局。
桥梁工程和涵洞工程研究,也正式提上了日程。
中国的拱桥技术已经积累了上千年,著名的赵州桥,这个时期已经存在,桥梁跨度近八十米。
也就是说,一条跨度两百多米的河流,现在的宋人,只需要两个桥墩,就能够利用拱桥跨过去。
后世建立于兰州的第一座跨越黄河的中山铁桥,长度也不过二百三十三米。
现在有了钢梁技术和钢筋混凝土技术,造桥的难度不在桥面,而在桥墩。
苏油提出了两个方案,一是开挖岔河,修好桥后再将河流还原。
二就是用大钢梁扎入河心,然后在外套管,利用锅驼机抽掉管中的水,就能够下到河底挖掘桥基,再搭建铁架浇灌混凝土,应该能够造出足够承重的桥墩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