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十三章 曹魏的进退 (3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正文 第四十三章 曹魏的进退 (3 / 4)
        古今有王佐之才者,未必有英雄豪杰之气;有英雄豪杰之气者,未必有忠臣义士之节,三者,世人之所难全也。全之者,怕是只有诸葛亮!

        诸葛亮其人,居草庐而知三分天下,目光可谓长远。刘备前如丧家之犬,漂泊伴生,得孔明后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战赤壁,取荆州,入川蜀,胜汉中,遂成王霸之业,可见诸葛亮达治知变,确有王佐之才。

        诸葛亮才识远胜其主刘备、刘禅,托孤授命以来,内抚国家,外伐强敌,夙兴夜寐,矢志不渝。上不违君臣礼制,下和顺军民百姓。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使得蜀国上下君臣一心,可谓忠臣义士。

        诸葛亮以刘备丧败之师,从新崛起,南征北讨,讲武练兵,至使耕战有伍,刑法整齐,蜀军已然成为天下精锐。其用兵,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蜀人心不忧,实在是英雄豪杰,古今罕至。

        诸葛亮集王佐之才、忠义之心、豪杰之气于一身,任何人也不能小觑。诸葛亮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其策略是想频繁调动我大军,等待时机于运动之隙消灭我军主力。又因为每次诸葛亮入寇,边兵不能制敌,需中军奔赴,所需钱粮兵马巨多,而诸葛亮却可就食于敌,不动摇国本,来去自如,于调动中取胜再从容夺下城池。长此以往,则我州郡不解甲,中国不释鞍,国困民乏,钱粮大损,胜负已决。

        司马懿等人知其谋略,又知诸葛亮平生谨慎,所以坚守不战以拒敌。可前番在五丈原已经传出诸葛亮病危,怎知其诈死大败司马懿。我观其用兵,自此以后,奇谋诡计频出。大概是生死觉悟,自知时日不多,一味求稳难有胜算。

        偷袭许昌,是围魏救赵之计。我军之前攻其后方,诸葛亮以其人之道,还治其身,顷刻间便反客为主。诸葛亮如此了得的人物,加上魏延等胆略之辈,如今突然发兵出现在许昌一带,如果没有把握,诸葛亮不会行此险棋。许昌是我根基,一旦有失,三军大乱,怎么能不令人担忧?”

        曹睿听到刘晔如此夸赞诸葛亮,心中顿感不悦,可又觉得所言非虚,于是叹了一口气说,“唉,如此大才,可惜不为我用。如果有此人辅佐,我何愁不能平定天下?”

        满宠见状冷笑道“依军师所说,诸葛亮便是神人了。这世上哪里有神人!诸葛亮越是使诈,越是心虚。其兵力不足,又多是步兵,洛阳周边一马平川,我十五万步骑稳扎稳打,合围洛阳,又有陛下神威天佑,就算是孙武再世,又能奈我军如何!况且许昌城高池坚,又有数万兵马,诸葛亮就算偷袭又怎能攻下?这必定是诸葛亮的疑兵之计!请陛下不要再裹足不前,如果迁延日久,士气受挫,粮草不足,便会白白错过最佳时机!”满宠刚刚从边境调回朝廷,而且早就听闻诸葛亮的威名,如今正是大展宏图之机,会战诸葛亮指日可待,怎么肯轻易放弃。

        曹睿一听也觉得有理。

        刘晔见曹睿摇摆不定,情急之下说道“禀陛下,我先前献计五路围攻洛阳,本是指望诸葛亮分散兵力,顾此失彼,在我大军威逼之下主动放弃洛阳回撤。不战屈人之兵,这是上策。

        虎牢关大胜后,我军趁诸葛亮兵力尚未集结,以大胜之势猛攻洛阳,这是中策。

        如今诸葛亮竟然快速平定四路,可见其已有充足准备,无后顾之忧,决心与我军在洛阳会战。此时率军与其正面交战,便是下策。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