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一章 噩梦 (1 / 2)
关于具体的改变战争“强弱”的方,神爷也教了司马衡许多,《芊花本地记》中也略有记载,至今我还记得其中的一小部分……
分敌,即是彼众我寡,我若欲赢,需将对方分而击之。比方说对方有二十人,我有十人,可想办法将敌人分成多份,比如四份,那么我便可以十人之力攻对方五人之军,战可必胜,其余也逐一各个击破即可。这个听着像天方夜谭,敌人有那么傻吗?其实实际操作上很容易实现,比如二十万军队追十万,你分兵四路,一万、一万、一万、七万,并造成另三路多七万那一路少的假象,敌方必也分四路追击,若分兵五万一路,你安排另三路只要据险或城守住,七万人半路伏击迅速消灭掉追来的五万人,然后和其余三路前后夹击逐一消灭敌军剩余军队即可。实际操作性还是很强的,但此处主要是特定条件下的举例,具体的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借势,比如水火之势,诸葛亮韩信皆善用水火之人,还比如高下之势,以高击低,自然携势,又比如骑兵对步兵的冲击之势等等等等,可大可小,可实可虚,实乃很多……这不禁让我想起,现代社会中,美国军队四处驻扎,有时候一两艘军舰就可以封锁一个海峡,当地部队几十万人也不敢打,是真的打不过吗?不过是美国国势撑腰罢了。
斩头,斩头分为两种,一曰擒王,古人有云:“擒贼先擒王”,敌人无脑,自好败之,因而神爷还曾在军中设有一队“杀王军”,训练有素,专职在战场上杀敌将领之用,由“杀王将”统帅,司马衡曾在极早期短暂接手过这一职务;二曰摧骨,摧灭中坚,余敌谁还敢战,必闻风而丧,无骨,自也好败。
绝粮,敌若无食,则军心散、皮囊空,古将多有用之,但绝粮非毁粮,实在迫不得已之下才可毁坏粮食,毁粮之计,实是万不得已之下下计,兵法有云:“取粮于敌,胜而益强”,粮者,民之血汗,战争之年,民尚不饱腹,何以为多杀而浪费?此非妇人之仁,乃大仁之心也。
离间,彼其有隙,不能一心,无论王将、将将、兵将,最坚固的堡垒都是从内部攻破的。此计用的也比较广泛,对于一些能臣大将,尤为精彩,兵法有云:“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必可胜”,不可胜的原因,实是因为有这些能臣大将在,其守“能藏于九地之下”,但他们多因才华而世嫉,常又有功高震主者,其军不可破、其人却易言杀,贿之小人或其仇敌,杀之就相当于攻破了敌军最大的堡垒,也为以后的胜利铺平了道路。若未杀成而致内乱之象,则国遇国衰,军遇军亡……实亦有益。
击虚,以我之实,击敌之虚,此非击敌人无关痛痒的皮毛,而是趁其备怠,击其要害。或蛇打七寸,一击必胜,绕其毒牙。如若不可一击毙之,亦可多方袭扰,击其薄弱痛处,使敌人疲倦不堪……
下气,下敌兵士气,彼兵众若无意而战,或产生恐慌害怕情绪等,则无论多少人马,多好装备,必一触即溃,如垓下之战时张良使楚歌计,使楚军逃之无数。每次战争都会需要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也是需要“理气”这个原因。抗日战争时候的宣传文、淝水之战失败的原因及其后的风声鹤唳,都与军队的士气有着莫大关系。所以士气造成的影响可大可小,但不论何时何地万万不可忽略。
……
书中所叙述的此类方法实在太多,要想讲完,只怕十天十夜也不够,我也只粗略的在书中看了些皮毛。
这些方法,可以使己方以弱相对变强,当然也可以强杀弱。但以强杀弱的法子,书中另有专门叙述,比如阵地战,书中对当年垓下之战中韩信打败项羽的三面合围极其推崇,言道韩信假意退却,两翼包抄,布置极为精妙,实是大战而用小计,小而简、美而妙。当然,当年霸王轻敌,若正面的非韩信之军,项羽恐必如尖刀直入刘邦军中,孰胜孰负犹未可知,即如昨夜若司马衡突袭的非百里宠,而是如宴文道般的名将,则结果又另当别论……
以强打弱,除了围而不攻、围点打援、不战而屈人之兵等,神爷喜欢如秋风扫落叶、大刀剁豆腐,他极其反感久战拖延,认为时间久了与民不利,消耗国力,而且久战易生变,强弱或易处。即是传统所认为的以弱打强,以少打多,他也喜欢速战速决,一战而就全功,若一击不胜,久处必败。“强”者如有厚入无间,牛刀杀鸡,横扫四方;“弱”者如“无厚入有间”,庖丁解牛,尖刀刺腹。先发制人者,一击必胜;后发制人者,寻其破绽,一击而胜。何必久之?
……
多计或有相叠,亦常叠而用之。总而言之,兵胜之道,借助万事万物,成己之强,败敌弱时。
……
司马衡看见诸军败逃亡尽,正回想着神爷以前给他的种种教诲,忽有探子来报,“陛下危及!有一万皇后军马正向其发动攻击。”
那一万军马不是别人,正是之前夜间按兵不动的“婉城军马”,神爷口中的“婉城军队”!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