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章丶邺城 (4 / 9)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二十章丶邺城 (4 / 9)
        实际上,在任何一个集团内部都会有不同意见,尤其是在局面复杂浑浊的情况下。从某种方面来说,有不同意见是一件好事,这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看待事物,弄清事情的真实面目,从而更加接近事务的本质。假如一个集团的人对于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声音一个看法,这只能造成一个集团的盲目行动,说明整个集团都已经头脑发昏,反而会对整体利益不利。对于这些不同意见,关键在于君主的把握、理解和如何取舍。可以说,袁绍智谋不足、为主不明、心胸狭窄和缺乏决断造成了属下的窝里斗。比如说在迎接汉献帝问题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和“动辄表奏”之间孰轻孰重,难道他人就不会面临着这个问题?关键在于,袁绍的智谋不够,看不到这时候汉献帝的巨大利用价值,而只是把皇帝看成是一个累赘和包袱。等到曹操“拿”到了这个皇帝,这才知道,原来请示不请示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可以皇帝的名义发号施令了。其实,曹操在是否迎接汉献帝的问题上面临的问题和袁绍是完全一样的,但曹操的智慧能够认识到皇帝的利用价值,知道怎样免受皇帝的束缚,所以一旦决策,立即行动,亲自将汉献帝迎接而来。

        还有,作为一个君主,要知道臣下是为事还是对人。为事,可以让属下尽情的发表自己的意见,抒发自己的见解,而对人,则要慎重对待,尤其是对于那些总是把事情引向个人攻击方面的人,必须有所警惕。封建时代是家天下,主公是最大的财产拥有着,一个人为主公出力,也是为了得到主公以下的最大利益。高明的主公会让属下进言尽智,通过论功行赏来让他们获取利益,而绝不容许他们损毁他人来“私自”得利。而袁绍,恰恰更多地把精力用在了听取部下对人的相互攻讦上,这是一个不明君主的显著特征。比如说田丰一事,怎么就不能听听田丰是怎么说?当然,这当中还有一个胸怀问题,可是,难道面子比整个事业还重要?曹操曾经想迁移淮南人口,蒋济反对,曹操坚持要迁,结果造成了十万民众跑到江南去了。曹操对蒋济不但不是“羞于见他”,还给他升了官。假如田丰地下有知,听说蒋济这般待遇,是不是会后悔当初就不该答应袁绍出来当官?即便是当官,是不是也应该像荀彧和郭嘉那样,跑到曹操那儿去!

        在官渡之战的相持阶段,曹操和袁绍内部都有不同意见。曹操军队运粮困难,是继续坚持还是退守许都,意见并不相同。曹操征求荀彧的意见,荀彧说,困难是双方的,应该坚持,这也正是弄险的时候。曹操马上决断,坚持下来。许攸来投,很多人认为是诈降,曹操不但相信这是真的,还按照许攸的建议亲率骑兵突袭乌巢。这就是善于决断,它的后果是不留下部下继续争斗的空间。袁绍在官渡,有人要速决,偷袭许都;有人要深沟壁垒,打持久战,以时间换取胜利。袁绍是一概不接受,形成了进攻不坚决,退守不甘心,驻扎又不严密防守的状况。这种战守态势,反应的是军事上的犹豫不决,正是主帅袁绍智慧不足,不能决断的真实反映。它的后果就是给部下留下了继续争斗的空间。

        曹操对手下两个人评价很高,荀彧和郭嘉,而这两人曾经都在袁绍手下待过,后来两人都离开了袁绍,这说明,袁绍自身是存在问题的。所以说,袁绍的部下善于窝里斗,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袁绍本身。

        一路上赶路,刘毅也在思索,该怎么才能把邺城拿下,毕竟那是翼州的郡城,防卫森严,相比军事力量也不会弱。

        正思考中呢,到达了邺城,原来已经黄昏了。

        “安营扎寨,防备敌军。”

        张飞下达命令,就跑到刘毅这边了。

        “子昂,咱们也不用藏了吧,都知道我们在来邺城,恐怕一路上没有什么遭遇战,也是有人安排好的吧。”

        刘毅笑着摇了摇头,说道:“不用藏,走,咱们去见见守城得是谁。”

        说吧,骑着马,嗯,也就是小白,诸葛亮张飞跟在后面,三人靠近了邺城。

        刘毅可不敢浪,历史上的曹操就差点死在邺城的城墙下,弓弩兵的威力还是很大的,他这小身板,怕是经受不起那攻击。

        “城下何人。”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