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八章丶东吴大都督 (4 / 6)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百一十八章丶东吴大都督 (4 / 6)
        历史上的周瑜,其本传专门讲到他性度恢廊,大率为得人,心胸一点不狭窄,人缘也挺好。老将程普自恃年长,原先常欺侮周瑜,周瑜总不计较,后来程普终于从内心佩服,对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美酒,不觉自醉。”曹操使蒋干游说周瑜写在209年周瑜攻下江陵之后,蒋干见周瑜心坚志高,无法开口,回去也说周瑜“雅量高致”,甘拜下风。作为东吴开国元勋,且周瑜与孙策情同手足,又是连襟,吴老夫人并嘱咐孙权“以兄奉之”,在东吴的声望很高,但他始终以辅吴事业为重,虚怀若谷,不摆架子,带头执行臣节,敬重孙权。他精通音乐,吴人有“曲有误,周郎顾”的赞语,说明他日常作风也是平易近人的。

        陆逊在经过这一番研究,才算走出了三国演义制造的历史迷雾,发现了诸葛亮与周瑜二人的真正面目。从此陆逊就不再相信诸葛亮的所谓神机妙算,不过对于‘隆中对’,陆逊还是有些钦佩的,但是陆逊觉得诸葛亮的其真实才学远不如周瑜。不禁得周瑜的领兵才学、文学修养及心胸气度佩服不已。我想如果在三国时单论统兵才能的话,除了曹操,三国时无人是周瑜的真正敌手。只可惜罗贯中老先生是纯正的拥刘派,所以才把周瑜编排得一塌糊涂。

        就在此时,周瑜的声音打断了陆逊的思考:“你说船只是他造的?”

        周瑜神色惊讶的指着陆逊,一脸的不敢相信,这么小的一个小屁孩,居然能精通造船工艺。

        “没错,我这侄子不仅精通兵书韬略,对于船只改造,也是非常擅长。”

        陆康笑着捋着胡须,一脸的自傲,起初的时候,他也是周瑜这样的表情,惊讶,真的是太惊讶了,若不是亲眼所见,陆康都不敢相信。

        陆逊不好意思的挠了挠头,笑了起来。

        对于他们的谈话,陆逊并没有多大的兴趣。

        此时看到周瑜,他的思想早就神游物外了,心里的一个疑惑不由的升起。

        周瑜,到底怎么死的?

        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皆为东汉太尉。其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周瑜自幼与孙策交好,孙策初崛起时周瑜随之扫荡江东,并送钱粮物资助孙策成就大事。袁术仰慕周瑜的才干,欲聘周瑜为将,但是周瑜以袁术难成大事而拒绝,其后设法正式投奔孙策,与孙策一起南征北战,为打江东基业立下汗马功劳,深受孙策信任。孙策遇刺身亡后,周瑜与张昭一起共同辅佐孙权,执掌军政大事。曹操消灭袁绍后,威逼孙权送儿子为人质,周瑜志向高远,劝阻孙权送质。赤壁大战之时,力主抗曹,并慧眼预见到曹军的劣势和己方的优势,指挥全军在赤壁、乌林大败曹军,是以少胜多的赤壁之战的头号功臣。其后又成功地攻克了荆州战略要地南郡,曹仁败走。赤壁之战后,周瑜向孙权建议出兵攻取蜀地,消灭张鲁,吞并刘璋,与曹操二分天下,体现了一个军事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周瑜在江陵进行军事准备时死于巴陵,时年三十六岁。一连串的历史,仿佛一点毛病都没有,真的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陆逊不信。

        记得在周瑜去世时,有记载孙权痛哭流涕,说:“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曾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东吴的王图霸业,随周瑜猝死化为泡影,自此从欲染指天下转为偏安一方。”可见周瑜在东吴所起的作用是无人可替代的。当时在吴国,周瑜举贤荐能可比鲍叔;折节为国可比蔺相如;谦礼忠君无人能比。雅量高致,气度恢弘。孙策初亡,孙权“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性度恢廓,大率为得人,惟与程普不睦。”诸将礼简时,周瑜对比自己年幼的孙权极为恭敬,因此有性度恢廓评语,仅与程普不和,但他折节下交,终令程普叹服。市井间“尊刘贬曹”的观念早已有之。在苏轼的小品中,就曾对民间三国有过这样的描述,“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频感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民间对人物的褒贬品评是有着自己的立足点和出发点。他们“尊刘”,拥“帝蜀”,而对于站在对立面的周瑜,自然不会有好感。

        之后,三国演义的出现,彻底把周瑜的形象钉在了自相矛盾的演义标准上。一方面,它肯定周瑜结交孙策,开拓江东,定建霸业;举荐鲁肃,纳降甘宁,举贤任能;最后火攻破敌,建立不朽功勋。而另一面,当遇到刘备集团的中心人物,周瑜又不得不退一射之地。对于那些中心人物,周瑜只能是陪衬。这一切,在那句“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中仿佛达到了极点。对周瑜的形象做了大量的扭曲贬低,在此将演义与正史不同之处进行对比,以正视听。关于诸葛亮三气周瑜,正史记载,连刘备都评价周瑜“器量广大”,周瑜气量宽宏根本不会被气死。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送丧吊唁的是周瑜旧下属庞统,而不是诸葛亮,关于草船借箭,草船借箭的人正史上是孙权,演义描写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彻头彻尾的捏造,三国演义之祖中巧计借箭的正是周瑜本人。

        正史的影响力,远远不及永远的畅销书、拥有亿万读者的文学作品三国演义,明朝之后,人们对周瑜的了解主要来自于三国演义,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叹息回荡在几百年来的民间话语中。刘继兴认为,假如周瑜真地下有知,估计他会仰天长叹:“既生瑜,何生三国演义?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