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国之大宝 (2 / 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章 国之大宝 (2 / 4)
        不过,盐毕竟是从海水中蒸发结晶而来,理论上只要沿海都能煮海为盐。

        顶多没有好的气候条件,产量少一些,但为了盐这种“白金”,沿海诸国都很重视盐的生产。

        莒国就是沿海国家,每年也派大臣组织食盐生产,而食盐生产在不会晒盐法的古代,就需要煮盐,这可是很能消耗燃料的。

        在海滨,即便没有人类大规模砍伐,可因为靠近大海,土壤普遍含有盐碱,大的树木是长不起来的。。只有曲柳,芦苇和一些长不高的灌木从这些能耐盐碱的植物生长茂盛。

        在河口入海冲击出的三角洲上更是一片绿意,在夏日的雨水下,盐碱被雨水冲刷,它们更长势茂密,为明年开春的煮盐业提供了丰富的燃料。

        但砍伐芦苇灌木最好的季节在秋冬,那时粟已收完,劳动力正闲在家中,此时大规模征发赋役来海边砍伐芦苇曲柳作柴薪。

        农夫们不但能完成君主们一年的赋役,还能捡点海边的零碎海产作冬天的米粮,采点苇花作为过冬的衣絮。

        国君为了从大海里得到盐这种珍宝就会松对农奴们的压榨。因此,凡是沿海的国家部族都对煮盐这种事特别看重。

        鲍叔牙与今年莒君派过来的监督煮盐的莒国贵族有过来往。

        据说,这位莒国贵族对齐鲁大国的礼仪大为欣赏,属于“亲华”一派,是主张向中原各国学习,弃夷礼,用周礼,全面周礼化的人物。

        他弃自己的本族的句于行这个名字不用,非要按周礼,给自己取名为莒伯礼。

        据鲍叔牙讲,这个人对周礼很是注重,经常向来莒的外国贵族们请教。

        自身也非常华夏化,对同为莒国贵族却死守东夷规矩的同胞们很是不待见,在莒都和别的贵族们关系不太好。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