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53章 东宫用意 (3 / 4)
“那些做实务的自然明白,比如今日刚刚到京,风尘未洗,就立刻上疏,赞同换俘的兵部尚书冯元飙。左都御史李邦华做过兵部侍郎,知晓兵事,对东宫的苦心,应该也是明白的,不过他是言官之首,掌弹劾纠正,因此不宜站出来赞同东宫,最后就是内阁首辅周延儒周阁老了,我猜,以周阁老的聪睿,他对东宫的用意,应该是很清楚的,不过他绝不会站出来赞同东宫。”
“一来他是首辅,一言一行都代表内阁,在群臣汹汹,陛下态度不明的情况下,不宜过早表态,第二,周延儒有私心,他最在意的并不是什么辽东局势,而是他首辅的位置,一旦他对换俘之策稍有认同,原本攻讦东宫的奏疏和言论,立刻就会转向他,他首辅的位置,不得就难保。他可没有冯元飙那样的决绝,这厢还没有上任呢,就已经做好了丢官的准备,敢同清流们对着干。因此,他能保持中立就不错了,对东宫之策,绝不敢露出丝毫赞同之色。”
“至于那些清流和自认道德君子的文人,他们最在意的是没有陛下和内阁的同意,东宫就私放了祖泽润,了是妄为,大了就是预权涉政。至于东宫平略辽东的大计,和为大明长远的苦心,他们才不在意呢。”
“历来,最清闲的莫过于袖手旁观,什么也不做,真正做实事的,都是要得罪人,要惹道德君子厌烦的,一旦有所失误,更是要被千夫所指,甚至是遗臭万年。今日就是如此,连东宫都不能幸免,何况他人?”
李晃声音很平淡,但却很悠远。
沈沾微微皱了一下眉头,他隐隐听出了李晃对东宫的惋惜和不平。多年的兄弟,他深深了解李晃,虽然并不怀疑李晃对贵妃娘娘的忠心,但心里还是有点不舒服,于是轻轻咳嗽一声,算是提醒李晃,然后道:“这些道理,难道东宫不明白吗?”
李晃却并没有受影响,淡淡道:“东宫当然明白,不过东宫所想的和所谋划的,和我们并不一样,在他看来,一百分和九十分没有区别,清流们妨碍不了他储君的位置,他宁愿担一些恶名,但却要做一些想做的事情。”
沈沾又皱了一下眉头:“东宫任性妄为,声望大降,对我们倒是好事,不然东宫如日中,中宫无可动摇,五皇子当年被害死的真相,又何日才能大白于下?”
这一点,李晃是赞同的,他微微点头,问:“陈妃那边怎样了?”
“陛下对陈妃虽然喜爱,但远没有到能影响陛下心意的程度,贵妃娘娘,还要再等等……”沈沾叹。
李晃不再问,顺手端起茶盏,沈沾知他意思,起身从后窗离开,窗棂抬起时,夜风扑入,将桌上的蜡烛吹的摇曳不停,等烛光停下来时,李晃也已经不在桌边了……
同一时间,太子朱慈烺正召集营中的三大幕僚,李纪泽,江启臣;刘子政,连同张家玉,一起讨论应对黄道周的“劝诫书”之策。
其实一开始,李纪泽等三人并不同意太子的“换俘”之策,甚至是强烈反对,他们三人虽然都没有进士的身份,但长期担任洪承畴陈奇瑜的赞画,深知大明朝堂攻讦之严重,行此大事,即使是身为国本,怕也不能豁免。因此他们认为,事情应该从长计议,不必急在一时,但太子不同意,坚持认为“换俘离间”之策必须立刻执行,若等到以后执行,效率和功用,会折损大半。
李纪泽三人无法,只能全力为太子谋划--而这就是朱慈烺用他们而不愿意用詹事府的原因,如果是詹事府的官员,即便朱慈烺发下太子令,那些官员们怕也不能听从他的命令,为他谋划用阿巴泰换洪承畴祖大寿之策,因为在那些官员看来,换俘是乱命,他们不会服从乱命。
只有张家玉从一开始就赞同太子的计划,认为用一个无用之阿巴泰换回洪承畴和祖大寿,以正国法,是善策。张家玉年轻,正热血,尚没有经历过官场,有冲劲,对任何事情都抱持正面看法。
经过商议,一封由李纪泽主笔,江启臣,刘子政,张家玉参谋,以太子朱慈烺的名义所写的对黄道周的回复,发往京师。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