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十三章 人之为人:人格的三个环节(三
人格塑造有哪些环节呢?
第一环节,规则输入——赋予生命崇高的人生信念。人存在于群体,即社会之中。人是社会的一个小小的分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群体一定有一个规则,是维护人们利益的准则,这叫社会规范。还有一个是人与人之间的准则,这叫社会伦理。
人之为人,必须将这两个规范内化于己,这叫做人做事的操守。
但是,仅仅于此,一个个体在行止之间,还会迷惑,被规范束缚,这就要有另一个必须的坚守,即崇高的人生信念。生命本来是没有意义的,是空白的,是没有信念的。在人的成长中,在人格塑造中,在一个自然的人时,就要赋予生命崇高的人生意义,化为生命的血液。
哪些是崇高的人生信念呢?
如诚实的品质,博大的胸怀,热爱生命,合作的精神,分享的快乐,勤奋低调,敬畏天地,敬畏生命等等,都属于生命崇高的意义。相反,一个生命往往在幼小的时候,不懂得生命的崇高,却不知不觉给予生命执着于自私,执着于狭隘,执着于势利,执着于竞争,执着于自我,把自我与自然,与他人,与社会对立起来,形成了怨天尤人,破罐子乱甩的人格特点。
生命有了崇高的意义,不论怎样行动都是崇高的行动。一个人为什么经常烦恼?
一个人为什么经常觉得不如意?
一个人为什么觉得没有幸福感?
一个人为什么觉得没有安全感?
一个人为什么觉得没有尊严感?
就是因为一个人往往执着于自我的得失,生命中缺少崇高的生命意义。
一个生命有了崇高的意义,内化了社会规范和人伦规范,意味着生命有了健全的人格框架。那么,于此是不是人格已经健全呢?若执着于此,人格依然是偏颇的,这就需要人格塑造的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变通规则——坚守信念,也不要执着于信念。《农夫与蛇》的故事能够充分的说明这一点。有一位农夫,他是慈悲的,一次碰到一条冻僵的蛇,非常怜悯,把它带入家中,放在被窝里。晚上,他一家人睡在了蛇的旁边。慢慢地,冻僵的蛇开始苏醒,它忽然发现旁边有赤条条的庞然大物,产生了危机感,于是开始反击,一家人被注入了蛇的毒液,没有及时的得到抢救,一家人都死了。
人有慈悲心难道不对吗?
人有慈悲心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能体现慈悲性,也并不意味着一切物都有慈悲心,用慈悲心去尊重生命,但是又要了解其他生命的特征和本性。农夫救蛇是对生命的尊重,而蛇咬人,一是本性,蛇是有攻击性的动物,不能用慈悲换取慈悲;二是防御反应。农夫的悲剧在于执着于慈悲的一个面,忽视了另一个面。
《论语》中记载:孔子周游列国,去了卫国,卫灵公夫人南子写信求见孔子。大致内容是:四方君子,凡是拜见寡君者,必先拜访寡小君。言下之意是要孔子去拜见她。可是南子的名声很不好。孔子接到请帖去拜见了南子,回来后弟子子路坚决反对,而且责骂孔子。孔子意味深长地进行解释,说道:“我所唾弃的人,天也一定厌恶她。”言下之意就是南子也有可敬之处。孔子见南子是不得已,是有政治上的考虑,不是不坚守规则,而是变通规则。而子路呢?他执着于规则,是非分的太清楚。所以孔子叹息道:“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由以升堂矣,未入室也。”
鉴于此,一次,机会来了,孔子对子路说:“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孔子说:“仲由啊!你听说过六种品德和六种蔽病吗?”子路回答说:“没有。”孔子说:“坐下来!我告诉你。爱好仁德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会变得愚蠢;爱好聪明才智却不学礼度,它的弊病是放荡不羁;爱好讲诚信却不学礼度,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害己害人;爱好直率却不学礼度,他的弊病是因急切而伤害人;爱好勇敢却不学礼度,他的弊病是捣乱闯祸;爱好刚强却不学礼度,他的弊病是胆大妄为。”
人之为人——一切规则要坚守,一切规则更要变通。变通之难,变通之重要可见一斑。执着于规则,为害多多,变通规则又总做不到随机应变,因此就要打破规则,进入人格塑造的第三环节。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