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人之为人—人之败(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 人之为人—人之败(一)
        何为人之败呢?

        “人”字,暗含着宇宙密码,一撇一捺,一阴一阳。能撇能捺,有阴有阳。“人”字的一撇一捺又不能出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以字及人,象征着一个人的成长,人格完善,心智健全,能屈能伸,能柔能刚。人之败,从心灵成长历程,或人格不完善,或心智不健全,或偏柔或偏刚。简单地从字面来界定,或是“人”字的“一撇一捺”残缺不齐,或是固着于“人”字的“一撇一捺”,或是“一撇一捺”出了头。人的一切行止都可以从这个“人”字引申出来。人之败,从行为来看,表现为或是只能这样,不能那样;或是这也不行,那也不敢;或是该出手时不出手,该收手是不收手。

        那么,问题又来了。人之败的根源在哪里?从表面看,是行为上的局限,其实是认知上的原因。一个人做一件事,必须通过大脑的判断,然后去行动。但是,问题就出在这里。遇到一件事,在别人眼里或是一件很小的事,或是一件很容易做好的事,自己却不顺手,觉得有难度,进而有了不想做的想法。他却暗暗地告诉自己:“我不行,没有这个能力,我做不了。”

        譬如,一个公务员有急事需要向领导请假,这本来不算事,但是也有人瞻前顾后后,不愿意去面对领导,不愿意向领导开口,于是默默地告诉自己:“算了吧!我知道领导会不高兴。”如此这般,只能简简单单地欺骗自己,给自己找一个缺少主动性的理由。其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很多,从小事到大事,从容易的事到难做的事,都在日久天长中学会了应付自己,消极应对,草草了事,或者找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搪塞别人,也搪塞了自己。

        这种情况心理学上叫做退缩,也叫做缺少主动性和勇气。一个人的退缩心理一旦形成,遇到或大或小的事,对他来说,一件一件的都有了难度。能力比他弱的人能解决,体力比他差的人能解决,智力比他低的人能解决,就是他解决不了。这种难度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不知不觉中形成的退缩心理造成的。遇事退缩,一切机遇擦肩而过,一切退步接踵而来,命运渐渐像坏的方向转化。

        东村有一家人,父母生下七个孩子,三个女孩,四个男孩。最小的一个最聪明,刚出生时,八斤半,父母以为是天上的星宿下凡,父母给他取名叫天娃,从小娇生惯养,处处呵护。他受到保护,什么活儿都不干,什么事儿都不想做。他渐渐地长大,身体魁梧,爱讲大话,一遇到吃苦的事,头一扭溜了。学校里怕吃苦,小学没有毕业,就辍学了。他的父母渐渐老去,其他姊妹们出嫁的出嫁了,成家的成家了。他习惯于不干活,好逸恶劳,日子过得十分艰辛,精神开始疲惫。

        人的成长首先是自我的成长,个人和社会性的发展。他在宽松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这有利于他的个性的充分良好发展,但是人的发展既是人格的发展,也是社会性的发展,是在自由宽松中需要建立起一定的社会要求和社会规范。他自小缺少的则是父母的严格要求,缺失了社会性发展,不懂社会责任和社会义务,久而久之,不愿意承担社会责任。他不愿意帮助他人,他人也不愿意帮助他。

        一转眼,天娃到了谈婚论嫁假的年龄,他却一天比一天贫穷,他似乎习惯于这种贫穷。这是一个经济社会,一切与经济有关,婚姻成为变相买卖,娶一个媳妇高达七八万,甚至十几万,他穷的叮当响,只能咋舌,一提起娶媳妇的事就烦恼。一个金钱社会,一个经济主宰一切的时代,没有票子固然寸步难行。婚姻或许是前世修的,对于一个穷人来说,也不是绝对没有希望。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路是走出来的。他三十五六了,是东村的唯一的大龄男子。后来经人说媒,娶了一个远方的寡妇。这本身是不幸中的万幸,如果他珍惜,如果他努力人生,一切都会好的。可是他保持老样子,事事退缩,好景不长,这位媳妇见他好吃懒做,留下两个孩子,离开了他,从此他日子过的更加艰难。他魁梧的身体,聪明的大脑,有人生的资本。他却不知道奋发有为,整天唉声叹息,抱怨命运。两个孩子渐渐长大,没有得到良好的熏陶,都很不争气,既不读书,也不打工,他们先后走向了社会的边缘,被同伴抛弃,被社会遗忘。如今,他依然住在一间破房子中,屋里狼藉,屋外狼藉,一片狼藉。

        为什么会这样呢?

        发展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成长,需要良好的教育,人生的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只有及时地实施科学的亲子教育,才能使一个人健康成长。这一过程中,个性与社会性发展是重要的。有位心理学家说过,一个男人做好三件事即可。第一件事,懂得孝顺父母;第二件事,懂得如何爱自己的妻子;第三件事,教育好自己的孩子。会做这三件事的男人,一定是一个具有社会责任心的人。

        天娃算是一个很失败的人,他的失败在哪里呢?

        人之为人——人之败,败在自己,败在自己的退缩心理和缺乏人生的主动性。这种习惯一旦固化,形成不良模式,就成为失败的必然了。其实,退缩和缺少主动性,说到根本处,是缺少了积极的能量场。如此这般,一个人的退缩行为并非限于一件事,限于一个人,一定不是在某一件事上退缩,或者在某一件事中缺少主动性,而一定是形成了退缩和被动的心理模式。这种模式一旦形成,它将使一个人对于任何问题都是消极处理,这就是人之败,败在被动的模式。

        每个人本来是不败的。你看看,这个“人”字的“一撇一捺”都很有力。但是,都是人,具有退缩心理的人并不少见。这又是为什么呢?答案很简单,是后天的环境造成的。人在成长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一个人特别是遭遇挫折之后产生了惧怕心理,或者做错了某件事遭到了他人贬低性的评价。这本来并不严重,一个人一件事做不好,并不意味着其它事做不好。人都是在做事中成长的,也是在失败中成才的。成功从哪里来?是从经验中来,经验从哪里来?是从错误中来。没有错误,就没有正确;没有失败,就没有成功。但是,错误导致的恐惧感却被遗留在意识中,没有及时清除,在以后的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强化。问题就出在这里。而后,遇到相似的事件,必然恐惧,必然退缩,继续强化。一次又一次,这种恐惧还会进一步泛化,对不同的事件都会产生恐惧心理,使这个人变得遇事退缩不前。

        怎样改变人之为人——人之败的消极模式呢?

        前一段时间,那天正好是六月六,是兴隆山开庙会的日子。在一个朋友的相约下,我们去了兴隆山。早上七点出发,第一站便是登西山。到了半山腰,我们已经很累了,于是变换方式,开始放慢步伐。这时候,后面上来一个美女,大约三十岁左右。快到我们身后了,我们侧在一旁,我回头告诉她:“喂!你先上去吧?我们的脚步慢!”她一笑,还在站着。

        “怎么?”

        她不好意思地答道:“我怕。我不敢在路的边沿走”

        奥!我明白了,她有恐惧症,是对狭窄的路有莫名其妙的恐惧。于是,我们从并不宽的山路的里边让开一大步站在路的边缘。她弯着身子,靠在路的最里边慢慢走去,显得十分小心和不安。

        这位女子有了对道路的恐惧症,其实是一种恐惧感的遗留,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恐惧心理模式。一切模式都有源头,找到源头,都会被打破的。这位女孩子只要采用心理学中的冲击疗法,加强训练,恐惧就会消失。但她没有这个意识,没有人为她主动治疗。

        心理学有一种疗法,叫冲击疗法,可以治疗退缩心理,也可以治疗恐惧症,还可以治疗被动模式。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