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一十二章 在学习中成长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自有它独特的意义,苏重一点也不敢小觑。
宋时的教学课程包含《百家姓》《千字文》以及四书五经六艺。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苏门学府为蒙学教育,挑选了《百家姓》、《千字文》、《论语》、《孟子》以及后面的五经六艺,在中级班与高级班增设了自然与地理的课程。
《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
《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论语》:一。学而篇;二,为政篇;三,八佾篇;四,里仁篇;五,公冶长篇;六,雍也篇;七,述而篇;八,泰伯篇;九,子罕篇;十,乡党篇;十一,先进篇;十二,颜渊篇;十三,子路篇;十四,宪问篇;十五,卫灵公篇;十六,季氏篇;十七,阳货篇;十八,微子篇;十九,子张篇;二十,尧曰篇。
------
不管是《论语》亦或是《孟子》,都具有它特定的思想意义,引导人们修身养性,注重德行、操守——仁、义、礼、智、信。。是一个人应遵循的基本道德-----
苏重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提高对这些古文知识的热忱。对于四书五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要想真正吃透、弄懂,确实需要大量的精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苏重感觉,自己的思想厚度得到了提升,而那些晦涩难懂的古言文字似乎不再那么令人厌烦;在学习的过程中,苏重感觉自己的思想得到了沉淀,他就像一块海绵,在不断的吸收,然后努力消化-----儒学的思想体系之所以传承千余年,至今仍有深远的影响,只因为他里面所包含的许多思想都是值得遵循的,如:学而篇里的‘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述而篇里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诗经》:温柔宽厚;《尚书》:疏通知远,广博易良;《礼记》:恭俭庄敬;《春秋》:属词比事。二千多年前,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精华》中指出:《诗经》无达诂-----表明五经所蕴含的文化资源,具有无限的挖掘与探索的可能。在现代,亦有学派人士强调:五经,能够从五个角度理解人生,即:《诗经》——艺术角度;《尚书》——政治角度;《礼记》——社会角度;《周易》——哲学角度;《春秋》——历史角度。
对这些方面的学习,虽然没能从一定意义上提高苏重的艺术感染力,但在一定程度上升华了他本身的气质,加之对于骑射等的进一步精进,曾经看起来就是一个顽劣孩子的苏重,不断的成长起来,成长为一个胸有丘壑、力掌乾坤、身姿挺拔、文武兼修的少年郎。
绍圣三年(1096年),年界六十的苏轼辞去相位,来到了他命运里的惠州西湖。
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
北宋时期的惠州,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比中原落后许多,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苏轼安之若素,凭着他一如既往的乐观和开朗,把困窘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在苏轼的心目中,清风明月,尽是宝藏。也许人们会把这看作文人笔下的浪漫笔触而已,其实他的真实生活就是如此,这源于东坡骨子里的开朗乐观。“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也许正因为胸怀的博大,苏轼才能真正在各种压力和迫害下永远保持乐天派的本色。
如果说在原有的历史发展上,苏轼来到惠州是被动的,而现在,他是主动来到这里,以一个辞去官位的闲居老人的身份来到这里建设惠州,把苏门已经成型的教学理念传承到这处荒蛮之地。亦针对性的提升惠州经济的增长------筑桥修堤、开设学府、指导农事-----苏轼忙的不亦乐乎,心境也是尤为开阔,似乎这就是他最想要过的生活。
堤坝、桥梁、学府等一一建成,苏轼与民同乐,快乐得像一个小孩。狮子、龙灯都舞动起来,苏轼在一边看似乎还不过瘾,也试着各自体验了一把。李武、乐勉如今俨然成了他的两名贴身护卫,在一边紧紧跟随,深怕他有什么闪失。王闰之与王朝云与他夫妻情深,也跟着来到了这里,照顾他的穿戴起住,此时,也跟着这里的女人们在一起载歌载舞------
苏辙接替相位之职的,兼东京巢谷学院的名誉院长-----苏迈入吏部。。为吏部侍郎;苏迨依然游离于朝堂之外,专心管理苏家产业(苏家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涉及茶业、酒业、文化传媒等,不包含原有的合作产业);苏过赴密州,为密州通判;苏辙长子苏迟主政一方,知婺州(今浙江金华);苏辙次子苏适进入工部,出任工部员外郎;苏辙第三子苏远协助苏迨管理苏氏集团公司-----
元佑八年(1093年)九月,太皇太后高滔滔病逝,赵煦亲政,启用章惇进入枢密院,开始放开手脚针对、西夏、辽等之间的战事。
在绍圣元年(1094年),夏崇宗李乾顺率五十万人亲征,攻陷了金明寨,不久,宋朝置五十余寨,多次击败进犯的夏军。宋朝廷派泾原路经略安抚使章楶率军进攻西夏。。攻取洪州(今河南省辉县市)、宥州、会州(今甘肃省会宁县)、盐州、兰州(今甘肃省兰州市)、横山(今陕西省横山县)等地。派苏重领医疗救护队跟随。另,杨士瀚、林冲各领一支人马与种家军一起防御辽边境。
宋夏投入数十万人的兵力交战,宋军取得了绥德、麟州等战役的胜利,斩首数万人,俘虏三万余人。此后宋夏双方展开大规模的攻防战,宋军多次出击,斩杀了数万夏军,夏军四十万人进攻平夏城,章楶率军救援,击败防守的夏军,斩首两万余人,夏军开始撤退,章楶指挥宋军包抄反击,大破夏军,西夏损失惨重,不再能够大规模作战。之后宋军又在天都山之战中取得胜利,夏主震骇。以后,宋军进取南牟会(宁夏海原县)、收复葭芦寨(今陕西省佳县),宋朝在南牟会置西安州、葭芦寨置晋宁军。宋夏以沙漠为界,秦州成为内地,幅员一千余里,首尾相连。从此西夏丧失了战略主动权,经章楶反击之后,西夏国兵屡败,将士苦于战祸,纷纷投降宋朝。绍圣三年(1096年)初,西夏完全纳入大宋的版图。
苏轼及时上呈解决西夏问题方略,赵煦采纳其建议,西夏改宁夏(取安宁之意),成大宋一路,任宗泽为转运使,曹评为提点刑狱,黄庭坚、蔡京、秦观等各知一府,从境内迁入曾经的西夏,原西夏境内部分居民入宋,发展农事,开通贸易,强化汉学教育,兴修水利-------
年仅十四岁的苏重,因为在西夏之战中,伤兵救护及时,使得因伤死亡人数大大减少。亦因为他本身具有的才干得到赵煦的赏识,恩萌入仕出任北京大名县县令。他的身边,不仅聚齐了杨志、关胜、宋江等武学良才,还有红颜李清照紧紧相随。章惇出任大名府知府。
北宋时期的北京大名府“南滨大河。。北际幽朔,东濒海岱,西压上党”,乃历来兵家必争之地。号称“陪都”的北京大名府既是首都开封联系燕赵之地的咽喉,也是河北通向开封的门户,河北的商品需要到京城去贸易,京师在河北征敛的大批财物需要运到京城,大名府就成了北宋政府在河北的供应站和商业发展的货运站。
北京大名府建于始公元1042年即宋朝仁宗庆历二年的时候。。北方强国辽--契丹集结重兵于幽、蓟一带(即现在的北京以东蓟县、通县、唐山之处),声言南下攻宋。这个消息使东京朝堂异常惊慌。朝廷召集文武官员紧急商量对策,有三派不同的意见:一是逃跑派,他们主张避开契丹的锋芒,把京城从汴梁往西迁到洛阳;一是主和派,他们主张派员去契丹求和,无非是割点地、赠点金,讨个和平局面:另一派是吕夷简,他主张迎敌北上,建大名为北京,敌如南犯,就御驾北京亲自指挥抗战,打他个头破血流。仁宗采纳了吕夷简的主张,遂于庆历二年五月把大名建为陪都--北京。。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墨缘文学网;http://wap.mywenxue.org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更多完整内容阅读登陆
《墨缘文学网,https://wap.mywenxue.org》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